吴山这些冷知识,很多杭州人都不知道!最近很火的杭博年度大展你打卡了吗
杭州地铁7号线吴山广场这一站又火了!不少人在此站下车,前往杭州博物馆,打卡“城中有座山——杭州吴山的历史空间”年度大展。为了这一展览,还有小伙伴专门从上海赶来!而不少市民观展后,都有着相同的感受:这个展,是杭博给家门口的吴山送上的一次告白、一封情书。一起去看看↓↓
提起吴山这两个字,杭州人再熟悉不过。
吴山没有那么强的“景区”感,更像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山锻炼,下山买菜,喝茶闲聊,遛娃散步,是杭州人在吴山的“日常”。随意选择一条下山路,或许就会误打误撞走到人家的后门口。
差不多从元代起,吴山就已经成为一座嵌入杭州主城区的山。可以说,吴山见证了杭州的发展;吴山的历史,也是一部“小杭州史”。
与杭城相依相存了千年,吴山究竟藏着怎样独特的历史魅力?步入“城中有座山——杭州吴山的历史空间”展厅,答案正随着一件件跨越时空的“宝贝”徐徐展开。

什么?吴山从来就不是一座山!
对于杭州人来说,“吴山”很熟悉,却又很陌生。走进展览,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就像第一篇章“吴山之源”所讲,“吴山”从来就不是一座独立的山,而是由宝月、紫阳、七宝、云居、城隍、伍公等许许多多座小山组合起来的统称。城隍山、伍公山这几个名字杭州人叫得多,七宝、宝月这些名字则更冷门一些。

因此,现在的吴山实际上要比大家想象的面积更大:东临十五奎巷;南抵万松岭,以万松岭路为界;西含四宜路一带,与西湖近在咫尺;最北则到河坊街。
展览还用一系列动画,告诉大家现如今的吴山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湖尚未形成,天目山的余脉一路向东,延伸至凤凰山。

吴山的出现,算是一个意外:到了这里,余脉走向突然北拐,让吴山成为环抱海湾的岬角,也让这里成为绵亘起伏天目山的终点。
这次展览,自然也少不了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不过,展览中还能见到和它造型颇为相似的“兄弟姐妹”。这些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战国青铜套杯虽然没有杭州的水晶杯惊艳,但造型上高度相似,可以说当时的杭州一带,受楚文化的影响很大。

战国水晶杯

战国青铜套杯
再之后,吴山的故事就越来越多。苏东坡“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一看就没少来吴山;更别提,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显然把吴山视为杭州的标志。
据了解,本次展览,杭州博物馆共联合国家图书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全国19家文博单位,展出217件文物展品,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28件,三级文物47件。
这么多文物展品汇聚一堂,看似来自天南海北,实际都能和吴山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这也是展览相当有趣的一个点:吴山藏着的秘密,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