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 探秘夏衍旧居“曾藏”

2025-05-15 11:24:13来源:区委党史研究室 杭州市第二课堂 区文广旅体局 彭埠街道

1935年2月,根据田汉的提纲,夏衍编写了电影剧本《风云儿女》。这部影片影响非常大,电影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从1937年起,由于偶然的机缘,夏衍开启了十二年新闻记者的生涯。他曾任《救亡日报》总编辑,从上海、广州再到桂林,这份进步报纸为抗日起了很大的鼓动宣传作用。

图片

《救亡日报》在桂林东郊白面山的印刷厂外景

皖南事变后,夏衍到香港参与创办《华商报》,香港沦陷后又到重庆参与创办《新华日报》。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恢复了《救亡日报》和《消息》半周刊,后被国民党查封,赴新加坡参加胡愈之主持的《南侨日报》,半年后重返香港又参加了《华商报》,直到上海解放前夕奉调离开。

图片

《救亡日报》原件

受中共中央指示,夏衍还从事统战工作,主要负责文化界统战。

图片

1963年夏衍陪同陈毅接见新西兰外宾米契尔时合影

这里是夏衍毕生“曾藏”的仓库

图片

旧居里依然陈列着夏衍生前用过的物品,工作时的勋章、右脚骨折特制的鞋子、打火机、录音机……一件件物品叫人看了感慨万千。

图片

夏衍在北京寓所的家具,夏衍在这里写下《懒寻旧梦录》

1977年秋,夏衍恢复党组织关系,此后他依然努力创作,培养新人,回报祖国。

1989年9月,夏衍在致陈坚信中说:“我搜藏的一些书画——主要是扬州八怪和齐白石等,约五十幅(册),曾向罗东同志提过,打算捐献给浙江博物馆,请你代为打听一下(或托沈祖安同志代为了解),假如他们有兴趣,请他们国庆后和我联系。”不久,浙江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北京夏衍的寓所,夏衍搬出家中收藏的所有字画,慷慨而又诚恳地说,“你们挑,是精品值得收藏的你们全拿走,是赝品,你们留下。”

夏衍一共向浙江省博物馆捐献了珍藏的94件书画精品,包括33副业已全部配齐的“扬州八怪”画作,25件齐白石作品,吴昌硕、林纾、陈师曾、黄宾虹、张大千、唐云、若瓢等近现代名家翰墨,还有沈钧儒、郭沫若、沈尹默、田汉等人的手迹。夏衍再三声称不要给奖金,不要发奖状,展览一下则是可以的,送请国家保存,比留给子女好些。他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在捐献的书画上盖“仁和沈氏曾藏”收藏印。这方印的文字由其好友篆刻家齐燕铭先生所刻,原本印文是“仁和沈氏珍藏”,夏衍改为“仁和沈氏曾藏”。“仁和”即杭州,“沈氏”是夏衍的本姓,“珍藏”改为“曾藏”,其意是说,这些书画虽曾为我所藏,却并非永远归我所藏,终归要还给国家。

更多服务信息看这里

场馆地址

上城区严家路50号

开闭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交通路线

地铁4号线新塘站B口出,步行至夏衍旧居。

联系电话

0571-86434817

预约方式

个人散客无需预约;团体参观请微信关注“上城区文物保护中心”-服务咨询-夏衍旧居,提前进行预约。

活动服务

旧居的衍空间常年举办主题展览、戏剧电影沙龙等文化体验活动。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