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从建材转行做面馆,老板用心熬煮生活滋味

2025-11-18 10:29:22来源:上城报

在杭州复兴南街的寻常巷陌里,飘荡着一股不寻常的面香。这香气,吸引着远至香港的明星,近到隔壁的老邻。这里没有显眼的招牌,却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兄弟面馆”。

转行:从钢筋水泥到人间烟火

面馆老板的过去,与面粉和汤水几乎毫无关联。他曾在建材行业里与钢筋水泥打交道,直到行业秋风乍起,他才在中年时分,为自己的人生“翻新”了一把。

“人总要吃饭,做吃的,实在。”他这么想着,便一头扎进了充满烟火气的面馆行当。没有家传秘方,没有师傅领路,这个“门外汉”凭着一种近乎固执的信念,开始了他的探索。

“只要有名气的面,我都跑过去吃。”老板吃遍了杭州城里有名的面馆,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理解。然后,他买了一台制面机,将自己关在房里,与面粉较上了劲。三个月,一吨面粉,在无数次“不对,扔掉”的循环后,那碗让他心安的面,终于成了。

匠心:舌尖上的毫厘之争

兄弟面馆的面,是有灵魂的。50斤面粉,六七十个鸡蛋,再汇入土豆、红薯等五谷杂粮的精华,最后点入从小麦中提取的麦筋。这样出来的面条,滑嫩香韧,即便放上50分钟,依旧根根分明,不会辜负食客的等待。

但老板的执着,远不止于面。他的黄鳝,定要80元一斤的野生货,只因那股天然的鲜甜,是养殖货无法比拟的。当被问及为何如此不惜成本时,他眼神里透着理解与敬意,说了一句朴实却深刻的话:“客人嘴巴很刁的,好不好,他们吃得出来。”

在他眼里,食客不是模糊的消费群体,而是一个个有着敏锐味蕾的知音。他用心甄选食材,是对食客最大的尊重。

正是这份不愿将就的真心,才能让热气蒸腾的每一根面条,都触动食客的舌尖。

插曲:一碗面与一部电影

在兄弟面馆的故事里,曾有过一段如同电影情节般的奇妙插曲。

2012年,小店开业不久,一位记者偶然走进店里,一碗面下肚,便被这味道俘获。第二天,他便带着导演和团队前来,一连吃了三四天。

最终,导演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在这家小店取景,拍一部微电影,片名就叫《幸福的片儿川》。

“他们打电话给我,说你要停业一天。”老板回忆起来,依旧觉得这份认可来得有些意外和突然,“我说为什么?他们说,来给你拍电影,做宣传。”

这部微电影,通过电视屏幕,将兄弟面馆的滋味与名字,送到了无数陌生食客的心里。它像一封无声的邀请函,为这家本分的小店,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

义:来的都是“兄弟”

店名“兄弟”,高高悬挂了十几年,是老板最珍视的招牌。

这里90%的客人都是回头客。来自香港的电影明星“大B哥”吴志雄很早就成了店里的常客,这里的面条让他一见难忘,每次来到杭州,都会带着全家老小特地赶来,不仅吃面,还要直播分享;杭州本地的老饕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家的厨房。味道是吸引他们的最初理由,但那份如老友般的情谊,才是让他们一次次回来的真正原因。

老板常说:“客人是宝。”他会走出厨房,真诚地问一句“味道怎么样?”他珍惜每一条意见,他说那意味着客人把他当成了朋友,希望面馆变得更好。

传承:一碗面的未来

问及未来,老板的儿子是专业的足球教练,开了自己的俱乐部,无意接手这份辛苦的家族生意。“他对这个没有兴趣的,觉得太辛苦了。”他笑了笑,表示理解,“我们年纪大的人才能耗得起这个时间。”

话语里没有遗憾,只有对下一代所取得成就的骄傲与对未来的祝福。他四顾这间方寸小店,脸上的表情像是欣慰,庆幸孩子能有自在的天空,而他也有自己坚实的堡垒。

在追求快与新的时代,兄弟面馆像一个固执的守旧者,守着那锅需要24小时看护的老汤,守着那碗需要耗尽心力才能做好的面。

作者:南星街道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