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台新方案:五大行动助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日前,省委农办、省委组织部、省委金融办、省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加快缩小收入差距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接下去,浙江将统筹实施产业提质、培训提薪、创业提能、资源提效、惠农提标等五大行动,推动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农民薪酬水平有效提高。
从全国看,浙江农民的增收创富能力持续领跑,但剖析自身,浙江农民的“钱袋子”也面临增速放缓、动能转换等新情况。“此时出台《方案》,就是要着眼于内外部新变化,围绕四项收入(即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重点群体拓宽增收路径,确保农民收入在高基数上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省农业农村厅政策改革处相关负责人说。
从收入结构看,浙江农民收入中占比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如何让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提档?《方案》围绕助力农民从体力劳动性增收向技能劳动性增收提升,提出要深化技能型乡村建设,健全有利于农民灵活就业和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培训制度,因地制宜开展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生活服务业等领域技能培训。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业态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容量、提升农民群体的就业层次,不光要注重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更要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培育新动能。”上述负责人介绍,《方案》站在城乡一体融合视角,围绕“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提出,在产业一体布局上,健全县乡村产业平台梯次布局、产业链协同配置机制,加快县城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一镇一策”发展富民产业,推进乡村产业“一县一平台”。在服务一体化上,合理布局覆盖城乡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构建城乡一体零工市场服务体系。
挖掘增收新动能,《方案》针对性施策。占比第二高的经营净收入,当前主要面临品牌附加值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难题。《方案》从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土特产富”优质优价、提升农村创业场景等领域破题,要让农民从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链增效中获益;占比最小的财产净收入最具增收潜力,《方案》以深化改革谋后劲,提出实施全域闲置农房盘活改革、深化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探索乡村组团发展运营机制等举措。
着力提高政策可感度和可触达性,《方案》重点聚焦新农人、农民工、偏远山区和“空心村”农民、低收入农户等群体。聚焦新农人这一增收“新增长极”,《方案》提出深化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提升农民农村创业场景、完善创业带农联结机制等,以更好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帮带作用。
聚焦低收入农户这一增收薄弱群体,《方案》提出要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将合理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深化“分层分类”“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机制,确保有劳动条件和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还将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升低收入农户救助保障水平。
根据《方案》,到2027年,浙江将力争实现各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当地经济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到1.8以内,农村居民与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差持续缩小至1.67以内。
【潮新闻+】
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83元,同比名义增长5.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73,比上年同期缩小0.02;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7元,同比增长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