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解百打造省级非遗茶空间 构建百货转型国潮新标杆
“商业+文化”双向破局

刘夏英的剪纸作品

顾客体验老底子拉洋片

1918国货陈列馆
当百年商场遇上非遗文化,杭州解百以“商业承载文化、文化赋能商业”的创新路径,打破传统百货的业态边界。在A座4F打造民国风1918国货陈列馆,引入十余项非遗项目,更凭借有效的文化运营,获评省级非遗茶空间、区非遗夜校——官方认证的文化标签,标志着解百“商业+文化”模式获得权威认可,也让这座百年商业地标成为杭州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随着周年庆非遗手作课堂的开启,解百的国潮文化体验将再掀热潮。
以省级非遗茶空间为锚
打造民国风非遗体验场
解百的文化转型并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以“省级非遗茶空间”为锚点,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场景。A座4F的“解百1918”非遗茶空间由“非遗+茶庐”及王星记、西湖绸伞、天竺筷、瓯说等多个非遗手作体验多区域共同组成。1918国货陈列馆复刻了黄包车、拉洋片、钢丝收银等时代商业记忆符号,吸引众多顾客打卡民国风大片。“非遗+茶庐”则将茶韵与非遗完美融合:以千年中国茶文化为基底,精选郑氏紫笋茶、武夷山岩茶等纯正名茶,搭配朱府铜艺、黄凯旋漆器、抱朴堂银壶等非遗大师作品,消费者在品茗时既能感受茶汤醇厚,又能近距离观察器物匠心,了解背后的技艺故事。这种“可品、可看、可互动”的体验模式,让空间不再是单纯的“喝茶场所”,而成为消费者深度接触非遗文化的“第一触点”。
周边店铺既独立成室,又相互融合,共同构建出非遗矩阵和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综合性空间。国家级非遗西湖绸伞开设了伞面绘制体验,省级非遗天竺筷开设了烙画DIY体验,百年老字号王星记扇子展示传统扇艺,瓯说带领顾客体验古法造纸、制作皮纸心灯,宝馫香局的本草香与茶香“嗅觉联动”,还有遇见西湖艺术空间、杭州博物馆等文化文创。这种以官方认证非遗项目为核心、多业态协同的布局,让文化体验更具权威性与层次感,改变了大众对“老百货只卖商品”的刻板印象。
从单点认证到全域运营
巩固文化转型成果
解百还在A座4F延伸非遗业态,让非遗文化从“特定空间”向“全场渗透”。缙云剪纸非遗传承人刘夏英的线下店,不仅有传统手工艺品,还推出Labubu、浪浪山小妖怪等潮流IP剪纸;蒋氏古法制香第四代传人蒋锐的锐龙香堂,将传统香品与手串、耳饰等年轻文创结合;唬呓则以银饰和琥珀首饰DIY为特色,吸引众多年轻人打卡,在A座4F形成了“茶+剪+香+饰”的多元非遗文化体验。
同时,解百还进一步打造常态化的文化活动体系:每月开展非遗体验课堂,内容涵盖剪纸创作、香牌制作、伞面绘制、古法造纸等;联合杭州电视台、每日商报等举办小记者非遗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学做香囊、学画伞面,吸引众多家庭报名。解百还多次举办非遗市集,将省级非遗茶空间的茶品与场内外其他非遗好物联动销售,形成“体验+消费”的闭环。这种“以官方认证项目为核心、多业态+高频活动为支撑”的运营模式,让解百的文化转型更具可持续性,也使其成为杭州为数不多的“日常可逛的非遗空间”。
周年庆加码延续非遗文化热
夯实年轻国潮定位
此次周年庆延续了这股文化体验热潮,推出剪纸和皮纸心灯手作课堂,特邀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顾客可亲手制作带有西湖元素的皮纸心灯,或剪出可爱的条鹅小灯,尽情享受DIY乐趣。这一活动既呼应了解百“让非遗年轻化、大众化”的核心逻辑,也通过低门槛体验,吸引更多年轻客群走进非遗文化场景。
从构建1918国货陈列馆非遗矩阵,到获评省级非遗茶空间、区非遗夜校,再到常态化文化活动,杭州解百以“商业+文化”为核心,用官方认证的高质量文化体验打破同质化,让非遗从小众变得为大众可感知、可参与。这种转型不仅让百年解百焕发新生,更为传统百货行业提供了启示——在国潮崛起的当下,唯有将文化运营做深、做透,打造有权威背书、有场景体验、有年轻共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从“卖商品”到“卖生活方式”的质变。未来,随着更多活动的开展,杭州解百的文化体验将持续升级,进一步夯实“国潮新解百”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