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警惕“悲秋综合征”找上门
“这半个月总提不起精神,连以前爱逛的公园都不想去了。”近日,市民陈女士来到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科咨询。中心精神科医生详细了解情况后,判断陈女士出现的是“悲秋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医生解释,每年10月开始,这类患者会明显增多。“悲秋综合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主要是由于秋季日照时间减少,导致人体褪黑素分泌紊乱,进而影响情绪调节。
“悲秋综合征”的常见表现包括持续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容易疲劳、睡眠障碍、社交退缩等,部分人还会因小事容易情绪波动。这些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甚至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科学应对建议
多接触自然光照,每天早晨接受15-20分钟的阳光照射,有助于调节生物钟。
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中等强度运动,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缓解情绪压力。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蔬果、全谷物,同时适量食用姜、枣、核桃等温暖食物,增强身体阳气。
保持社交活动,可通过线上通话与亲友保持联系,若能参与线下聚会或户外活动,更能有效改善心情。
培养兴趣爱好,如书写情绪日记、绘画、烘焙等活动,能带来成就感,帮助提升情绪。
调整作息,保持早睡早起,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普通的“悲秋”情绪通常短暂,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如果低落情绪持续超过两周,且伴随兴趣减退、极度疲劳、睡眠或食欲改变,甚至影响到工作、学习和社交,就可能是抑郁的信号,应及时到精神科门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