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这盘棋,上城怎么下?
场景为媒,智赋未来
每日商报讯 “在湖滨步行街‘西子魔盒’屏幕前,孩子伸手一挥,屏幕里的西湖荷花就跟着‘绽放’,还能和虚拟的苏东坡诗句互动,太有意思了!” 周末带孩子逛街的市民李女士,在西湖边体验了一把AI黑科技;而家住清波街道的残障人士王大伯,盼来了好消息——家门口的智能辅具服务站有着落了,“以后配辅具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测、能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便利,正是上城区今年深耕“人工智能+”场景建设的生动注脚。
让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名词,而是真正融入消费、民生场景。这盘AI大棋,上城要怎么下?
让AI陪着城市成长
上城全域打造“人工智能+”场景
今年上城区提出全域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到底是什么?
不少人觉得只是简单上个系统,搞个技术升级。当然不是。它以场景为媒,本质是一场重塑城市治理与服务的系统性变革。
场景不只是“换设备”,更是“建土壤”:搭建让“需求找得到技术、技术用得上场景”完整闭环,让AI从“单一工具”升级为“生态构建”帮手,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拿第一批发布的“机会清单”场景为例,四季青市场服装老板朱敏琪曾为“设计改十几次、新品上市等两个月”发愁,这不是装一套设计软件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设计—打版—预测市场”全链条的效率瓶颈。
上城区的解法是“两张清单”,先通过“AI合伙人”机制摸透企业的真实需求,形成“机会清单”;再找到有“3D+AI”技术的凌迪科技,拿出“能力清单”。最终落地的不仅是一套设计系统,更是全流程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是简单粗暴的“一次性交付”,是一个动态进化的生态——场景滋养技术迭代,技术反哺场景升级,形成双向成长的良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湖滨步行街AI黑科技首发街区项目,涵盖了西子魔盒、无人值守快闪店、数字分身体验等8个微场景体验点位,实现从“政府规划”到“企业创新”再到“市民体验”的全链条贯通,体现了AI技术对消费转型升级的重构。
不仅如此,项目落地后还引起连锁反应:“西子魔盒”吸引10多万人体验,让市民对AI消费有了新期待;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这里“首试首用”,反过来推动企业迭代技术;越来越多AI企业看到场景价值,主动来上城“找机会”。
正如上城区为企服务中心主任钱云忠所说,“AI的生命在于应用,不能让它成为‘沉默的系统’。上城要做的,就是让AI‘开口说话、动手解决问题、陪着城市成长’,让AI进入生活、走向街头,让老百姓能可感可知,为企业、产业赋能发展。”
放大上城AI声量
激活经济动能的“转换器”
放眼杭州,上城AI企业量级并不大,为什么还要打造“人工智能+”场景?这背后是谋篇布局。
今年上城区委第八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中央创新区的决定,迈出了从CBD向CID迭代的关键一步,而人工智能则是其中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核心力量,而场景正是催生产业增长的“土壤”。没有真实场景的打磨,AI技术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没有场景的吸引力,企业和资本也不会聚集。
上城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场景建设真正破解的是“供需错配”的现状。企业有先进AI技术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政府和民生有迫切需求却“找不到解法”,而“场景”就是连接两者的桥梁,让技术和需求精准对接。
位于市中心的上城区,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坐拥湖滨步行街、万象城、钱江新城、德寿宫、杭州东站等丰富场景资源,同时,这里还是现代金融总部集聚高地、总部经济的产业资本高地。
这些区域的“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上城的答案是全域开放,让AI成为经济增长极。在场景建设中印证了这一点,通过湖滨步行街AI街区、博物馆AR伴游等场景,成功吸引哦维机器人、元游院等企业落地,不仅带来新投资,还催生出AI新场景。
此前,机会场景里发布的“小场景”聚在一起,正在让“AI+消费”“AI+治理”“AI+产业”成为上城的新标签,甚至吸引全国的AI企业来这里“揭榜答题”,这是从“产业结构”到“城市定位”的深层变革,不断放大上城的AI声量。
“人工智能+场景”的价值,不仅仅是把“技术潜力”转化为“民生实惠”,更是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创新动能的关键变量。场景不仅是AI技术的“试金石”,更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治理的“优化器”。
从纸上到真正落地
场景为媒 智赋未来
建设“人工智能+”场景,上城从规划、机制、场景三个方面一起发力。
今年上城区制定了《上城区打造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区工作方案(2025年版)》从全视野谋篇布局,锚定了示范创建的建设方向。如何从纸上真正落地?上城区打造了全链条机制,构建“需求征集—场景发布—对接落地—遴选推广”的闭环管理新体系。
专员通过走访人工智能企业,挖掘企业的隐性需求和输出能力,汇总形成两张清单:“AI+”场景“机会清单”和企业“能力清单”。截至目前,上城区共征集部门、企事业单位机会清单116项,152家企业能力清单220项。
从实际建设中不难发现,“双清单”不仅是AI场景的起点,更是构建上城区企业供需数据库的基础。
比如,上城区残联发布“残障人士高科技辅具一站式体验服务”场景后,清波街道专员在走访企业过程中,敏锐发现即将注册的求是科学院具备相关技术能力,且有意愿参与公共服务创新,街道第一时间推动企业与区残联对接。
“小而美、快见效、可复制”的AI场景,力量远不止于此——
它让更多的企业走进来:人工智能企业哦维机器人落地上城,与文商旅集团正在推进机器人咖啡机项目合作;企业元游院与第二批发布的“博物馆群落AI智能伴游”项目就“AR视觉”等技术开展深入对接,另外,智瀚星途等多家企业也有意向落地场景,实现“场景出题”与“企业答题”的双向奔赴。
落地成效好的场景,可以进行“可复制性”评估,提炼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纳入“AI能力清单”全面推广,实现“建一个、成一批、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它让上城更快走出去:上城以AI场景建设为支点,一场更广泛的供需匹配革命正在展开——从“技术找场景”延伸到“企业找订单”“难题找专家”“资源找项目”,场景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载体,更成为激活城市创新活力、链接全域资源的核心枢纽。
这盘AI大棋,上城以场景为媒,串起技术、产业与民生,让AI从“外来变量”变为城市成长的“内生动力”,让“智赋未来”真正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城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