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媒聚焦!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蝶变之路
近日,浙江日报、潮新闻等省级媒体发表文章《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何以招引万亿资本》,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创新实践为主题,报道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金融发展战略↓↓

一起来看详细报道
沿着杭州市玉皇山路蜿蜒深入,掠过八卦田的静谧与慈云岭的葱茏,一片嵌于湖山之间的低密度建筑群渐次浮现——这里是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十年磨一剑,它从昔日的旧厂房、旧仓库,到今日资本奔涌、“俊鸟”云集的金融高地,已成为杭州乃至浙江金融图景中不可忽视的“战略支点”。
万亿资本缘何栖息于此?其背后,是“腾笼换鸟”的果决,也是“筑巢育凤”的远见。从产业低端、空间零散,到精准定位、生态聚合,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在养好“两只鸟”中提炼发展路径,充分释放浙江省“特色小镇”和“钱塘江金融港湾”两大战略规划叠加优势,给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小镇解法。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全景图
“择鸟”的哲学
“腾笼”易,“换鸟”难,更难在“识鸟”。
2004年12月,面对浙江进一步发展存在的“先天不足”和“成长中的烦恼”,“两只鸟论”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高瞻远瞩地提出。2006年3月,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从“两只鸟”看结构调整》的文章,系统阐述了“两只鸟论”。回望这一历程,该理论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在这“两只鸟论”的指引下,杭州市上城区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
2007年,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工程启动,一场以空间更新带动产业重构的“腾笼”行动拉开序幕。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4年——私募备案制改革为行业带来制度性机遇。上城区敏锐捕捉到这一政策窗口,结合浙江民营资本丰厚、民间财富集聚的土壤,于2015年正式揭牌成立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明确将产业重心锚定于私募金融及相关产业链。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一次区域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向——从“被动清退”走向“主动择鸟”。“择鸟”也并非盲目追新,而是精准选优,关键在于识别哪些是符合未来方向、能与区域生态共生的“俊鸟”。
战略定力之下,生态渐成。如今的小镇,以敦和资产、永安国富为代表的私募证券机构,以国新国同、浙能股权为代表的私募股权平台,以及以凯泰资本、安丰创投为代表的创投力量在此集聚,形成层次清晰、业态协同的大资管布局。随着小镇三期正式启用,小镇开启从2.0到3.0版本的进阶之路,在巩固传统私募基金集聚优势的基础上,深化拓展“科创基金、资产配置、特殊资产”三大赛道,成功吸引首期规模500亿元的浙江社保科创基金、全国首支百亿级央企母基金、全省首支S基金等标杆性项目,以及深创投东南总部、太盟投资浙江总部、太和致远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头部机构,全力构筑产业资本高地。浙江省金融研究院、深交所浙江基地、国家级投资者教育基地等专业智库深度嵌入,进一步强化了其“产研融”协同的生态基底。
行业专家指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成功实现从追求机构数量的物理集聚,到构建功能互补的产业生态的关键跨越,并通过系统协同,实现了金融资本与产业创新的精准适配和双向赋能。”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小镇管理规模达1.5万亿元,累计税收突破200亿元,成为全省特色小镇亩均效益的领跑者;累计投资实体企业超1.85万家,赋能新质生产力企业超1.24万家,占比66.96%;汇聚国家、省、市、区各类高层次金融人才近3000人;连续7年被评为投中榜中国最具特色基金小镇TOP10。
面向未来,如何保持增长的可持续性?答案仍是坚定不移地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今年以来,小镇启动“二次腾笼”,一期腾挪1.6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打造创投项目产业(科创)园,构建“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的全链条孵化模式,已落地仪衡传感、本原智能等14家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方向的科创项目,完成从“财富管理高地”向“创新发展策源地”的质变一跃。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从单点集聚到体系赋能。小镇以辐射全区的价值溢出能力,全力构建起跨区域协同的“环产业资本”生态圈。在这一格局中,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作为“资金端口”聚焦早期孵化,钱塘智慧城承接成长期企业,钱江新城则托起成熟型行业龙头,形成一条南北呼应、梯度衔接的创新产业链。
这已超越传统园区的发展逻辑,通过闭环构建“资本+项目+空间”的圈层体系,基金小镇以万亿金融活水精准灌溉至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土壤中,成为金融强省战略在区域实践中的关键节点。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三期区块
“筑巢”的艺术
若说“择鸟”考验的是战略眼光,那么“筑巢”检验的则是系统化运营的生态智慧。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筑巢”之道,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改造,而是一场以“筑巢育凤”为目标的系统性生态构建。
硬件是“巢”的基础,而真正的内核来自于治理与服务的持续赋能。通过设立基金小镇法庭、金融法律服务中心、出入境大厅等一站式政务平台,小镇实现了“小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区、服务不缺位”。一位入驻机构负责人对此评价道:“这种高度集成的服务模式,极大降低了我们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投资本身。”这正是“择鸟”之后“育凤”的关键——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俊鸟”振翅高飞。
超越基础服务,小镇更深层的抱负在于催化“资本—项目”的深度耦合。依托产业资本集聚优势,精心打造“山南投融汇”平台,实现资本与项目的高频互动、精准对接。数据清晰地展现了该平台的活力:自2023年7月至今,该平台已成功对接576个项目路演,并促成104个项目获得超47亿元融资,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投融资平台之一。
正如业内专家分析,“山南投融汇已构建了科创项目从‘路演’到‘落地’再到‘加速’的完整闭环,融合了项目对接、资金服务、成果首发等多方面资源优势,打造了助推创新项目成长的‘加速器’”。比如,中科醒诺技术(杭州)有限公司从今年2月参加“山南投融汇”路演,到迅速落地创投项目产业(科创)园区,再到重返“山南投融汇”做新产品发布,生动诠释了这一平台对创新企业的催化效率。
不仅如此,小镇真正将“全生命周期服务”从理念转化为系统实践,陪伴企业从“引进来”到“长起来”的每一步,并给予一系列精准、主动且连贯的支持。这一理念正通过多个关键节点具象化——在“退出”这一长期困扰股权投资的关键环节,小镇携手浙股集团承接国家级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完成“创投股权与私募基金份额报价转让平台”建设,为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提供新渠道。
更为立体的是,小镇构建起了一个“创业投资全链条一类事”的服务体系,从实体平台“杭州产投融服务中心”,到聚焦“募投管退”环节的“五找一提”服务专区,一套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支持网络已清晰可见。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一期区块
生态的成色,终将由企业的获得感来印证。小镇主动扮演“生态连接者”的角色,推动资源在机构间高效流转:帮助凯泰资本对接区属国企共同设立基金,推动安丰创投与钱塘智慧城合作成立投资基金……让企业真切地感受到,入驻小镇意味着进入了一个资源持续汇聚、成长被持续赋能的良性生态。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实践表明,“筑巢”的本质不是被动地提供空间,而是主动地设计和运营一个能够激发创新、降低摩擦、促进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这里,万亿资本得以如潮水般涌动,精准滴灌向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以资本牵引行业优质项目与产业区域联动、撬动社会资本助推产业发展。
站在十年新起点,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将持续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创新实践,以近5万平方米新增空间为载体,吸引更多榜单机构、上市公司资本平台和千亿级基金落地,将私募的集聚优势整合、转化为服务科技创新的全要素资本生态优势,让金融真正回归服务实体之本源,为科创注入源头活水,在“投早、投小、投科技”中与浙江乃至中国的创新脉搏同频共振。

创投项目产业(科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