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社联片”织就“幸福友好街区” 凯旋激活基层治理生态圈

街区议事协商会

居民向专家学习八段锦
近日,凯旋街道双菱路沿线的“幸福友好街区服务站”成了居民口中的“暖心地标”——扫码可取的免费矿泉水、24小时便民药箱、共享雨具与充电设备,为外卖小哥、保洁员等户外劳动者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便捷“歇脚地”。这一便民场景的背后,是街道以南肖埠社区为核心,联动庆春门、庆和、金兰池、金秋花园4个社区,打造大南肖埠“跨社联片”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一条覆盖“衣食住行学”的幸福社区生态圈正加速成型。
打破社区壁垒 让资源“流动”起来
“以前社区‘单打独斗’,资源散、服务碎,居民需求难满足。”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党委书记沈宇帆道出改革初衷。五个社区虽同处南肖埠地理片区,却多为老旧小区,部分社区配套设施匮乏,金秋花园甚至长期无社区食堂。为此,今年3月,凯旋街道揭牌成立了“双菱美街·幸福友好街区”,推动社区从“独立单元”走向“治理共同体”,有效整合分散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激励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内生动力。街道以“十字金街”为核心区域,打破社区物理壁垒,构建“街区共治理事会”,通过“议题共商、方案共定、行动共推、成果共享”,让资源在片区内“流动起来”。
在服务共享上,“中央厨房+云平台”的模式解决了居民“吃饭难”。南肖埠社区主动牵头引入了一家餐饮品牌,以社区为中心搭建中央厨房,既提供线下堂食,又通过“云生态平台”为金秋花园等社区提供送餐服务,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超5000人,甚至能跨区域配送附近街道片区的菜品,让居民点餐选择更多元。同时,五个社区“匠人资源”也实现整合:南肖埠的缝纫师傅、庆春门的开锁能手、金兰池的家电维修达人,通过联合便民服务轮流“坐班”,小修小补需求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空间与力量的联动,让生态圈更具活力。南肖埠社区共享新城市广场室外空间,庆和、金兰池社区开放庆春发展大厦场地,五个社区联合举办纳凉晚会、重阳节耄耋宴等活动,破解“活动场地缺”难题;银行等辖区企业主动参与,为活动提供支持,弥补了部分社区“企业资源少”的短板。同时,社区下一步还计划整合居民、物业保安等力量组建巡街队伍,在十字金街开展日常巡逻,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计划设立综合信息指挥平台,联动派出所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构建多方共赢生态圈
让幸福“看得见”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生态圈实现了“多方共赢”。凯旋街道成立了上城首个社区慈善微基金,整合五社区闲置用房引入“社区合伙人”,既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收益又反哺慈善事业;第三方运营机构“邻里坊”通过跨社区服务扩大运营面,降低成本、提升生存能力,形成“政府引导、社区联动、企业参与、居民受益”的良性循环。改革实施7个月来,片区已盘活共享场地12处、专业服务团队8支,促成跨社区资源匹配项目32个,公共服务覆盖率和便捷度提升超15%。
“我们不仅要让居民生活便利,更要留住片区的历史根脉。”沈宇帆介绍,南肖埠曾是杭州重要的粮食码头,乾隆下江南的民间故事更添文化底蕴。接下来,街道将把闲置核酸亭改造为“外卖人员休息点”“幸福加油站”,打造历史文化景观,同时推出“四季温暖”系列活动——春季志愿服务、夏季送清凉、秋季普法宣传、冬季关爱老人,让“幸福友好街区”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
从“各管一摊”到“抱团发展”,凯旋街道的五社联动模式,正为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的“凯旋方案”,让一条幸福街区,成为居民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