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行业新态丨“未来出行”的现在进行时
新华网讯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从“单车智能”到“车路协同”,从“地上跑”到“天上飞”……一场关于“未来出行”的变革正悄然推进。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一批来自浙江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将带着新产品、新技术,走到聚光灯下。
从“实验室”驶入“生活圈”
在桐乡尚元智行的工厂里,一台3立方米大小的无人驾驶物流车T300正在做最后的调试。它将在乌镇峰会上亮相。
“这款车已经实现商业化落地。”尚元智行首席技术官代凯说,该车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能在城市道路中自主行驶,配合自动装卸系统,实现“夜间运输、白天配送”的高效物流模式。
“2024年产品升级至今,搭载着智能线控平台的T300不仅增大了电量、优化了尺寸,更将激光雷达从4个精简至2个,实现了‘降本增效’。”代凯说,其滑板底盘的线控系统响应时间已压缩至80毫秒以内,且具备安全冗余,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尚元智行已累计实现3500万公里L4级无人驾驶里程,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在杭州纳境科技的实验室里,最新研发的纯固态激光雷达厚度仅0.3毫米,一片即可替代传统镜头中四五片镜片的功能。与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相比,它不仅体积减小30%、重量降至1/4,功耗更低,而且因为没有运动部件,稳定性大幅提升。
“这款雷达不仅功耗更低,还能隐藏在屏幕下方,实现‘无感感知’,为整车设计释放出更多空间。”纳境科技副总钟滕慧说,纳境将在本届乌镇峰会上展示这一产品。
从“造车”到“造生态”
“我们正在构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出行科技生态。”吉利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不仅在纯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条技术路径上全面布局,更将触角延伸至低轨卫星、低空出行、绿色航运等领域。
今年9月,吉利星座一期组网完成,64颗卫星实现全球实时物联通信覆盖,并已赋能吉利银河E8、领克900等车型,保障安全出行“不失联”。与此同时,吉利布局的沃飞长空旗下产品AE200首架机下线,标志着国内大型载人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的重要进展。
“从造车到造芯片,从地面到卫星,我们正在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吉利相关负责人说,在吉利控股集团的战略版图中,“造车”早已不是唯一命题。
据介绍,本届乌镇峰会期间,吉利将在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主题,展示天地一体化科技生态下领先的全域安全技术及智能新能源产品等创新成果。
做强自身强项的同时,不少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瞄准了机器人赛道。
“公司将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表面渗氮工艺创新应用于丝杠制造,今年3月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以撬动千亿级市场空间。”双林股份董事长邬建斌说,公司依托30多年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经验,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勾勒出新的增长曲线。
从“制造”到“智造”
“我们选择桐乡,不仅因为区位优势,更因为这里的产业生态和政策支持。”代凯说。桐乡作为浙江省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城市,正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构建配套体系。
纳境科技则扎根杭州滨江区,依托浙江大学等高校的科研资源,推动光学芯片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创新与制造的双向驱动。”钟滕慧说,“浙江不仅是我们技术研发的创新引擎,这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与敏捷的供应链,是我们能快速量产的关键。”
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的双轮驱动中,“浙江制造”的新能源产品正在持续提升竞争力。今年上半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3.4%,出口同比增长75.2%。
浙江发布的《浙江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抢抓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变革性机遇,加快推动浙江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和应用生态。
从尚元的无人配送车,到纳境的固态激光雷达,再到吉利的低轨卫星、低空飞行器,这些企业正用技术与产品,描绘关于“未来出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