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文化特派员在上城·我们这一年 | 始版桥畔 非遗新声

2025-10-27 09:42:06来源:区文明办 望江街道

自上城区文化特派员制度全域推行以来,14名文化特派员以专业素养为基、以基层需求为要,至今已派驻一年。在此期间,他们锚定职责坐标,充分释放自身文化积淀与专业势能,聚焦特色项目培育与文化品牌塑造,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的精准送达,有力促进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为回顾工作历程、总结工作成效,现开设“文化特派员在上城・我们这一年”栏目。该栏目将以文化特派员第一视角,呈现工作实践、典型案例,分享心得感悟及未来展望。此栏目旨在提炼工作经验,凝聚各方力量,为上城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本期讲述人市级文化特派员 涂文军

始版桥,是一块被时光厚待的土地。有毕昇始创活字印刷术、捐资建桥等典故,也流传着梁祝草桥相会、结拜等传说,曾经还是杭州最大的棚户区,在经历全域更新的“美丽蝶变”后,写字楼、高档住宅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派驻在这里的这一年,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在钢筋森林中,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

走进街巷 聆听百姓声音

初到始版桥,我带着问题走进社区,用脚步丈量街巷。一位90多岁的老人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杭州很多地名带‘板’字,唯独始版桥是出版的‘版’,因为这里与活字印刷发明者毕昇有深厚渊源。”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那一刻我真正感觉到,文化底蕴不是消失了,只是需要有人把它唤醒。

我们走访街巷、发问卷、敲开一户户家门。通过座谈交流、发放问卷、实地走访等多种调研方式,充分了解群众文化需求,从机关到基层、从学校到社区、从商户到群众,我们发放了千余份承载着文化探寻使命的调研问卷。让我感到精神振奋的是,88.56%的居民对非遗怀着浓厚兴趣,期盼人文底蕴浸润城市肌理。

非遗复垦 唤醒文化记忆

“始版印迹”——望江“宋韵+科技”非遗复垦项目应运而生。通过外引内挖,我们梳理形成20余项“非遗资源清单”,整合出实用好用的“非遗服务包”,邀请非遗专家学者指导,引进5位非遗名家设立工作室,聘请26位各级非遗传承人担任传习导师。

深挖当地文化资源、解构在地文化基因,焕新传统文化活力,切实提升居民的文化参与感、认同感和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实现文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这些成果让我振奋。这一年我们共同参与了15场思想碰撞的研讨推进会,见证了200余场非遗活动在社区绽放活力,让三万多人次的居民亲身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看到社区居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热情的参与者、积极的传播者,听到孩子们能生动地讲述毕昇与始版桥的故事,我深深感到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非遗复垦的种子,已然在这片社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抽枝散叶。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当孩子们喊出“我是雕版印刷小传承人”时,当更多年轻人愿意往非遗课堂里钻时,文化认同的种子正在“家和万事兴”的土壤里悄悄发芽,文化活力从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中,最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文化可持续生态。

节庆为媒 文化融入日常

非遗要活起来,就要走进日常生活。我们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和非遗的契合点,举办新颖独特的文化活动,让文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从中秋时节的“近邻情·团圆饭”到清明的“非遗印象·文旅新章”春日体验,我们用节庆串联非遗,用活动唤醒文化。每一次活动,看到居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毕昇IP的成功塑造是我们的一大亮点。我们以当地历史典故为素材,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精心塑造出毕昇IP形象。这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形象,在社区文化墙绘上顾盼生辉,在文创产品间灵动跃然,并荣获“杭州市优秀版权作品”殊荣。

空间再造 文化触手可及

我们着眼于激活社区内生动力,将文化空间进行有机串联与功能整合,构建多元文化空间网络。在建设“始版印迹非遗体验中心”“宋韵图书馆”的基础上,我们打造了小区非遗图书室、始版印记非遗展示中心。

最让我兴奋的是“IN始版文化体验区”:设置雕版印刷体验区、智能篆刻区等版块,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实现文化“可触摸感”。我们利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这一独特基因,构建起“可观有感受、可动有体验、可学有收获”的多元文化空间。

当白发居民在无界艺术展上看到自己的剪纸作品,文化就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力。这种真切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正是我们文化工作的最大意义。

回首这一年,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文化不是标本,而是生长的根系。文化特派员是桥梁,连接着专业的文化资源与基层的渴望;更是播种者,在居民心中播下美的种子、文化的基因。“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惠及到所有人”是我们的意义所在。文化真正的活力,来自于每个人的认同和参与。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民生”等多领域融合,构建“望江新潮”文化品牌矩阵,探索文化发展新路径。实现文化服务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创”、从“形式供给”向“价值共生”的升级,打造可拓展可复制的社区文化建设新模式。

文化本不该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应像河水一样自然流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当早餐摊的热气漫进非遗书房的咖啡香,当买菜归来的主妇在花园读诗,文化就真正走进了“百姓门槛”。

期待始版桥的文化之树枝繁叶茂,让这份独特的“非遗印迹”,滋养更多心灵,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 编辑:叶丽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