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太细节了!二十三坊这些小改变,你都发现了吗

2025-10-21 14:42:26来源:紫阳街道 杭州网

清晨七点的瑞石四眼井旁,60多岁的戴柱正将洗好的衣物搭在晾衣竿上。井台边,新修的洗衣台沿用老石条,一旁的休息椅上,几位老街坊正聊着家常——这个兼具生活功能与宋韵风貌的小空间,是二十三坊改造的生动缩影。

图片

从新周记门口不再拥堵的早高峰,到大马弄羊肉铺前整洁的石板路,这场以“民生”为笔的改造,正让老巷在烟火气与新活力中找到平衡。

一个晾晒区

居民随口一提,二十天后变成“民生角”

“没想到我随口提的意见,社区真的听进去了。”说起瑞石四眼井的变化,戴柱难掩笑意。今年改造期间,她在施工现场碰到社区工作人员,随口建议,“能不能整个晾晒的地方,让我们老邻居有个歇脚的地儿?”

让她意外的是,工作人员不仅认真记下,还开了协调会,二十多天后,这里就多了晾衣杆、休息椅。

图片

更让戴阿姨感动的是扶手的事。大马弄23号门口有几层台阶,年纪大的居民上下总有些费劲。她看到后,又跟社区提了句“装个扶手会不会安全点”,结果三天后,崭新的扶手就装好了。

戴阿姨说:“以前觉得改造是‘大工程’,跟我们老百姓没关系,现在才知道,我们的小需求,也是社区的大事。”

如今的瑞石四眼井,成了老巷里最热闹的“民生角”。早上,居民们来这儿洗衣、晾晒;午后,大家坐在休息椅上聊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青石地上,游客经过也忍不住停下来拍照。

紫阳街道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蒋创奇说,这样的“微改造”在二十三坊还有不少:晓霞弄的台阶被补平,加装了路灯;太庙巷的口袋公园新增了健身器材;居民家门口的破花盆,也都换成了统一的花箱。“我们收集了5647户居民的意见,像戴阿姨这样的‘金点子’,我们能落实的都落实了,就是要让改造贴着老百姓的需求走。”

一条单行线

解了近二十年“开门堵”

“以前十点开门,门口早被电瓶车堵得没法下脚。”站在十五奎巷口的新周记店前,店长赵琴指着门前清爽的花箱回忆。

图片

这家开了20多年的老餐饮店,曾长期被“上山停车”的难题困扰——晓霞弄是市民登山的常用通道,不少人图方便,直接把电瓶车、自行车停在新周记门口,影响食客出行。

如今,这样的混乱场景已不复存在。沿着店前的指示牌望去,十五奎巷至城隍牌楼巷的单向循环路线清晰明了,中山南路两侧新增的非机动车泊位里,车辆摆放得整整齐齐。

图片

“现在早上来登山的市民,都会自觉把车停到指定区域,门口再也不用我们自己去挪车了。”赵琴笑着说,改造后不仅门头清爽了,客流量也比往年多了三成,“游客拍完照,常会进来点份杭帮菜,小红书上打卡的帖子都多了不少。”

紫阳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指导员祝玮透露,为了理顺这几条坊巷,他们做了不少细致活:取消望仙阁周边无序泊位,每天三次集中清理共享单车;在鼓楼进出口处设志愿者岗,早晚高峰引导车辆;甚至联动交警禁止路口掉头,避免车流“卡脖子”。“我们算过,改造后这条4公里的单行线,3个堵点全部打通,非机动车通行效率提高了40%。”

一条划线

从污水横流到规范经营的烟火气

“你看这石板路,下雨天再也不会踩一脚泥了。”在大马弄123号的张师傅白切山羊肉店铺前,老板张礼顺蹲下身,指着地面的排水缝说。

图片

这位在大马弄开了二十多年羊肉铺的安徽人,是老巷变迁的见证者。以前没改造时,下雨天雨水顺着路面往下流,带着泥沙和污水积在店门口,“我卖的是鲜肉,雨水流到肉摊前,顾客都得踮着脚走,心里别提多别扭了。”

更让张礼顺头疼的是门口的外摆乱象。“以前大家都想多占点地方,你摆一米,我摆两米,有的甚至摆到马路中间,顾客走路都得侧着身。”现在,街道城管条线在门口统一划了线,每家商户的外摆区都限定在五六十公分内,“再也不用跟邻居比来比去,大家都在线内做生意,清爽又公平。”

图片

如今的大马弄,青石板路干净整洁,商户们的摊位规范有序,周末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张礼顺的羊肉铺也借着这股“网红风”,准备迎接一年的生意旺季。“以前靠老客光顾,现在不少游客专门来买我们家的羊肉,说‘在干净的老巷里买肉,放心’。”

祝玮介绍,为了守住老巷的烟火气,他们还推行了“分类分级管理”:对像张礼顺这样的老店,减少重复检查;对流动摊贩,以劝导为主;对餐饮商户,定期排查油烟和消防隐患。“我们要的不是‘一刀切’的整洁,而是让老巷既保留人情味,又有新秩序。”

一条游线

登山客与菜市场的烟火相遇

图片

上午九点的晓霞弄,石阶被晨光镀上一层暖光,几位背着相机的游客正沿着上山道往上走——这里如今成了二十三坊的“网红登山口”,平整的青石板台阶、沿途的宋韵石刻,让爬山成了“沉浸式逛巷”。

“以前听说这里上山近,但怕路难走一直没来,现在路面清爽、台阶又平,爬着很舒服。” 从上海来的游客李女士说,她跟着攻略走“晓霞弄登山—咖啡歇脚—大马弄逛市”的路线,没想到老巷比想象中更有味道。

下山后,李女士在中山南路的咖啡馆点了杯咖啡,落地窗外就是整齐停放的非机动车,没有了往日的杂乱。“以前逛老巷总怕找不到路,现在跟着导示牌走,连咖啡馆门口都有小花坛,坐着很惬意。”

而步行五分钟到大马弄,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新鲜的本地蔬菜、刚出炉的豆腐饼、张礼顺家挂着的羊肉一字排开,商户们在划线内有序经营,没有了污水横流,也没有了占道的摊位。

图片

“以前游客来大马弄,总说‘好吃但不好走’,现在路面干净了,大家愿意慢慢逛。” 蒋创奇说,改造时他们特意保留了大马弄的 “菜场基因”,只是通过路面铺装、外摆规范,让烟火气有了“新颜值”。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二十三坊共接待游客11.5万人次,日均客流量同比增长25%。不少人像李女士一样,带着登山后的轻松,在菜市场里挑把青菜、买块酱肉,把老巷的烟火气装进购物袋。

从瑞石四眼井温暖的晾晒区,到新周记门口顺畅的单行线,再到大马弄里游客与摊主的笑着还价,二十三坊巷的改造藏着最实在的民生温度。一个扶手、一条划线、一条游线,看似小事,却是让老巷活起来的关键。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