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运河畔种诗,让千年文脉在社区生根开花

2025-10-21 10:25:44来源:上城报

区级文化特派员 徐贤丰

区级文化特派员徐贤丰(右一)前往京惠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地调研并开展中秋主题活动

清晨的运河泛着细碎金光,我初次走进闸弄口街道京惠社区时,如同打开了一本氤氲水汽的诗集。河岸边,看着静静矗立的会安阁,一位阿姨拉住我的手感慨:“运河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真是把福气送到家门口了!”她眼角洋溢的笑意,让我更加清晰自己作为文化特派员的使命——要让这绵延千年的文脉,真正流淌进老百姓的生活。

一年前,我以区级文化特派员的身份对接闸弄口街道,聚焦“深挖运河文脉、打造‘闸们’文化家园”这一目标,踏上了这趟与文化相伴、与诗意为邻的旅程。

俯身倾听 触摸社区文化脉搏

初访京惠,恰逢武术教练任勇正在运河边带着孩子们练习太极,起落之间仿佛与流水清风对话;河畔的秋水轩非遗坊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扎染蓝布和彩绘皮具上,居民们手中翻飞的是传统手艺的温度。彼时的京惠社区党委书记赵晔指着墙上的壁画向我介绍:“‘京杭韵水,惠风和畅’就是我们社区的魂。”这句话,也成了我们之后所有文化工作的罗盘。

文化工作不能悬在半空,必须双脚踩在泥土里。我坚信,只有真正了解居民需求,才能精准对接资源、开展有效服务。过去一年,我把自己“泡”在社区,深入走访调研30余次,召开8场居民座谈会,只为触摸社区最真实的文化心跳。

一次次走访、一场场畅谈,让我逐渐读懂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底色,诗意是它浸润时光的表达,而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是这一切最深厚的源头活水。

激活传承 注入蓬勃青春力量

扎根越深,越能发现需要浇灌的土壤。成立于2008年的秋水诗韵诗社,是杭州市首家社区诗社,曾走出过2位中国作协会员和6位省作协会员,孕育出十余本诗集,千余首诗作见诸报端。然而辉煌背后,诗社成员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30多位社员中,60岁以上占比超过90%。

要让这棵老树发新枝,必须引入源头活水。我们联合浙江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策划了“辰龙纳新”行动,通过飞花令、擂台赛等活动,吸引了12位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诗词爱好者加入诗社。拜师仪式上,白发与青丝相映,既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接力。

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还打开了国际交流的窗口。来自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喀麦隆等国的留学生走进社区,身着汉服用汉语吟诵诗词,以《诗词中的西湖》传达对杭州西湖美景的赞美与喜爱,在《将进酒》中用饱满的情感、奔放的气势,展示对人生的感悟。这些“洋面孔”成为运河文化的新代言人,让传统文化焕发崭新魅力。

织密网络 构筑诗意栖居空间

文化的生命力,最终要体现在一个个可感可及的空间里。我们以京惠社区为圆心,将诗意的涟漪荡向整个闸弄口街道。

通过高标准推进17个社区“诗词角”建设,我们成功构建了“15分钟诗词圈”,累计惠及居民超1200人次。在春晖社区春晓书房,我们重点提升了空间功能品质,成功举办“阅见世界·共享书香”世界读书日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岳红开展签售分享,并策划了“诗词中的闸弄口”主题展览,生动展现街区历史人文风貌。秋水诗韵诗社成员与天杭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同台诵诗,稚嫩的童声与醇厚的吟咏交织——诗歌不再是高阁典藏,它走下书架,在社区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居民们抬眼可见、触手可及的生活风景。

我们还打破地域界限,创新策划并促成“城乡共享 江畔诗韵”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交流活动,带领诗社成员赴萧山区义桥镇开展深度采风。通过参访钱塘江诗词展示馆、渔浦诗意林、古渡口等文化地标,组织两地诗人学者围绕诗路文化传承与宋韵文化发展进行专题对谈,有效拓宽成员创作视野,让古老的诗词在当代江风中重新苏醒。2024年以来,我们组织开展诗词沙龙、文化采风等各类活动12场,累计参与超800人次。

笃行致远 让运河诗韵汇入时代长河

一年的躬耕,是一段与运河、与社区、与诗意的深度对话。从最初“该做什么”的思虑,到如今“还能做什么”的笃定,我深知文化滋养如春风化雨,需要的是持续浸润。

展望前路,蓝图已经铺展:我们将打造“秋水杯”诗词大赛,举办“汉风国际 京惠潮声”诗词晚会;建设京惠社区“秋水诗韵”诗词主题图书馆,配备数字吟诵亭等现代化设施;推进“诗化街巷”计划,让诗词走进楼道、挂上树梢、融入街角;开发“云上诗社”小程序,打破时空限制,让创作与唱和随时生发;推进《京惠诗韵》外文版编译,让运河诗韵走向世界……

正如诗社成员卢祖平所期待的那样:“长天一色逢胜会,秋水粼粼赢未来。”我愿继续做运河文脉的守护者,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诗心点亮社区,让这条千年水脉滋养出的文化之花,在寻常巷陌灼灼绽放。

社区小诗社,亦能搭建文化惠民的大舞台。让我们共同唱响属于新时代的运河“新潮声”,让诗意真正成为闸弄口百姓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