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门口那条河 | 每天雷打不动巡河2小时,用热爱守护一方碧水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上城发布推出“咱家门口那条河”系列报道,邀请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等以亲历者视角讲述身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故事。他们口中的点滴变化,汇聚成了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
本期讲述人
舞蹈队队长、形体教练孙贵岳
我叫孙贵岳,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老杭州人,年轻时在单位担任工会干事,对文艺的热爱早已融入生活,如今虽已退休,这份热忱却从未褪色,现在的我还担任着四季青街道钱运社区的舞蹈队队长兼形体教练,在热爱的领域持续发光。
2020年初的一次偶然经历,给我的人生添了一笔特殊的注脚。当时我参与社区组织的“五水共治”宣传活动,现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长制”的重要论述——“‘河长制’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每条河流要有‘河长’;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我,也是从那时起,“民间河长”这个新身份正式走进我的生活,让我在发挥文艺余热之外,又多了一份守护家乡生态的责任,以行动续写着“退休不褪色”的人生篇章。
因热爱而执着,为碧水而坚守,这几年的“民间河长”生涯,我从未缺席,始终深感肩上使命千钧,巡河于我,早已不是任务,而是像日常散步般融入生活的习惯——每天清晨6点准时起床,7点便踏上引水河的巡河路,傍晚再绕着河道走一圈,雷打不动的2小时,风雨无阻,不忘初心,坚持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守护碧水。
清晨巡河,我的目光始终锁在水面与岸边,细查是否有污水偷排、是否漂着垃圾,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将情况与照片同步到工作群和智慧平台。傍晚再赴河道,重点盯防偷倒建筑垃圾的行为,排查隐蔽排污点,全力将河道安全隐患阻断在源头。
还记得一个细雨傍晚,我巡河至引水河段时,忽然察觉水面泛着异样油亮反光,凑近还闻到刺鼻油味——一层油污正顺着水流缓缓扩散,若不及时控制,恐渗入河床污染水质,甚至威胁鱼虾生存。我立刻用手机拍下油污反光特写与扩散视频,给钱运社区联系人发去微信,明确标注污染位置,又拧开矿泉水瓶舀取表层油污留存样本。半小时后,我和执法、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汇合,顶着细雨沿河道逆流追踪,结合风向判断油污漂移方向,最终在下游三百米处锁定源头:一处工业泵阀密封圈老化渗漏。我们当即联系管理单位到场抢修,关闭渗漏阀门,用吸油毡吸附河面残留油污,总算没让污染进一步扩大。看着河水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清亮,悬着的那颗心终于落了地。正是这份对巡河职责的坚守与专业,守住了引水河的生态安全。
聚微光成炬,与众人共护一河清水。我总想着把护水的力量聚得更拢些,所以常去社区、学校参加“五水共治”地推活动和志愿宣讲,谈笑风生中慢慢把大家都拉进了护水队伍。如今,我们的小团队已有8人。每周四的“固定活动日”,更是我格外珍视的集体时光,只要日程不冲突,我总会第一时间报名,和大家一起为护水出力,弯腰捡拾岸边的垃圾,耐心劝导河边垂钓的居民、随手丢弃烟蒂的人们......还会递上“五水共治”宣传册,用接地气的表达,让大家亲眼看见、真切感受生态向好带来的每一处细微改变,读懂“水清岸绿”背后的发展深意。
引水河(四季青段)位置关键,它西起三堡排灌站,作为运东片区水系的“源头活水”,其水质优劣直接牵动下游新城港等河道的水环境质量,影响深远。如今,这条关键河道的治理交出了亮眼答卷,实现了从“问题河道”到“生态廊道”的华丽蝶变。曾经,部分河段水体浑浊不堪、垃圾漂浮河面;如今,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绿植葱郁环绕,已成为居民休闲漫步、亲近自然的“家门口好去处”。在管护模式上,摆脱了传统人工巡查的局限,依托管理平台实时记录、上传问题,让河道管护更高效更精准。
在治理成效的转化与共享上,街道充分发挥辖区水环境优势,深度践行“治水成果全社会共享”理念,创新成立引水河(钱外)水上运动中心。该中心不仅开设专业水上运动培训课程,还面向社区儿童、楼宇青年等群体推出公益体验课,这一系列举措构建起水生态治理与公众体验的良性循环,让引水河的治水成果,真正成为持续闪耀的城市生态“金名片”,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采访感言:
五载春秋,以脚步丈量河岸,用双手守护清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足迹,记录着她与这条河的深厚感情。护水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孙阿姨说下一个五年,她还会在这里继续走、继续守,要让以后的孩子们都能看见一条清清爽爽的河。她的故事,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更多人爱护环境、守护碧水涟漪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