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已阅丨浙江这些试点经验,如何变成全国惠民之举
浙江公安供图
你是否发现,我们的出行,正悄然变得更顺畅?
10月14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公安交管“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明确自1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行国产小客车新车上牌“一件事”服务,并同步推出6项公安交管“一网通办”新措施。
简单来说,今后群众购买国产小客车,无需往返车管所,通过线上即可完成选号、登记、领证全流程办理。
此外,此次新增的6项“一网通办”措施,包括解除机动车抵押登记、补换领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转籍信息网上转递、办理驾驶人考试业务、申请校车驾驶资格、办理大件运输车辆临时号牌等。这些都是覆盖群众办事的高频场景。
新措施实施后,公安交管网办业务将增至41项,预计每年将惠及上亿办事群众。
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政策制定始终围绕群众需求展开的核心导向,也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带来的改变。
事实上,这些便民举措并非凭空推出,前期有着浙江积累的成熟试点经验。
据发布会介绍,今年5月起,公安部已在杭州、金华等8个浙江城市,开展新车上牌“一件事”试点工作。
共享服务站 记者 盛锐 摄
试点成效如何?杭州市拱墅区东新街道机动车登记共享服务站查验员李杰的工作变化,颇具代表性。“车主通过‘交管12123’APP,只需手机操作约10分钟。”他说,在服务站当查验员,原本每天只能办理50笔业务左右,如今流程简便了,每天可以办理100多起。
每一份纸质材料的精简背后,在于打破“部门壁垒”与“流程梗阻”,将“民生痛点”转变为“服务亮点”。
通过跨部门数据协同,杭州交警实现指标、交强险、合格证、购置税等数据自动核验,简化了办事流程。不仅如此,杭州还将车管所查验环节前置至汽车生产企业。车企在新车出厂时协助公安交管部门查验车辆,并共享车辆生产与销售信息。
如此一来,车主购车后无需再进行线下实车查验,在家即可直接申请上牌,还能“一站式”完成购险、完税、选号、上牌全流程。
为何要推进这些改革?归根结底,是对群众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
比如新车上牌,回想几年前步骤繁琐。按照正常的程序,购买新车后,车主需要携带身份证、购车发票、车辆合格证等相关材料,前往当地的车辆管理所办理临时行驶证,然后再到指定地点完成车辆检测,最后才是正式上牌。
即便夫妻间车辆过户,也需携带身份证、结婚证、车辆行驶证等多项证件,专程前往车管所办理。
可如今,通过“视频连线+电子签章”模式,夫妻车辆变更等业务5分钟内即可办结。
这正是技术的价值所在:将“跑断腿”的麻烦事,转化为“指尖点一点”的便捷服务。
与此同时,各地还探索出许多创新举措。
例如,针对驾驶证期满换证等业务,杭州、温州等地系统会提前推送提醒;金华市,在24项“网上办”基础上,还新增了机动车电子转籍退办、学驾退办、试验车临牌申领等7项“网上办”业务。
若说大数据赋能政务服务已不算全新技术,那么“黑科技”的应用,则真正通过最前沿的方式,改变了交通治理模式,也为全国交管服务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前往西湖景区与海宁盐官观潮的群众普遍感受到:路口通行速度明显加快。靠近后便会发现,执勤交警多了一套新装备:AI眼镜。
这款眼镜功能实用。车辆是否预约,相关信息可实时投射在镜片上。交警能快速核验车辆信息,自然减少了后车等待时间。
可见,AI眼镜并非“噱头”,而是以技术提升效率,让群众每少等一分钟,都能多一份便捷体验。
无人机的投入使用,还推动治理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预判”。这是交通治理思路的实质性转变。
在杭州风情大道等重点路段,无人机每日开展巡航,实时监测车流变化、违法停车等情况;一旦发现拥堵苗头,便立即联动地面警力开展疏导。自“无人机+空中电警”上线以来,萧山区交警部门已通过无人机发送挪车短信提醒105条,依法查处各类交通违法60余辆次。
萧山区交警大队指挥中心 萧山公安供图
新技术在智慧警务中的应用日益普遍,本质上也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所谓“人工智能+”,通俗而言,就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助力各领域提质增效。
人工智能的应用,需以数据为“燃料”。数据的真实性与质量,直接决定技术落地的深度。而优质技术要实现转化落地,也离不开具备应用效能的平台。
过去,这些关键数据长期封存于公安系统内部,未能充分发挥价值。
随着警务场景逐步开放,数据在安全框架内加速流动,既为交管服务提质增效提供支撑,也为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应用AI并非疏远群众,而是为了解放人力,让民警将精力投入到更需人工参与的工作中。
尽管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但民警依靠群众、深入群众的根本立场始终未变。这正是人工智能时代中,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核心,也是当前警务工作中“人”必须坚守的重点。
例如,针对不会使用手机办理业务的老年人,民警可现场协助操作;面对群众疑问,民警能当面耐心解答。这些饱含“人情味儿”的服务,恰恰是技术无法替代的。
归根结底,这些新技术、新措施的核心目标始终如一:让群众出行更顺畅,办事更便捷。
未来,只要继续将群众需求置于首位,技术应用就会愈发扎实,群众的出行体验也会愈发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