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今日平说丨四句话 看“马路市场”六次飞跃

2025-10-15 10:03:25来源:中国蓝新闻

义乌,一座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的城市。

今天,它的第六代市场标志性项目——全球数贸中心市场板块正式开门迎客。这个闪亮登场的数字贸易超级枢纽,吸引了近5万户经营主体报名,竞争3700多个新商铺,可谓一席难求。老板娘、霸总、新生代们纷纷用实际行动,给义乌新一代市场投下了信心之票——做外贸,义乌绝对是首选。

20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个调研的县级市就是义乌。初到义乌,他就许下了一个沉甸甸的诺言:“以后我会经常到义乌来的。”说到做到。其后,习近平同志连续10多次到访义乌。期间,他不仅称赞义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更曾用一个“妙”字偏僻入里地形容义乌的文化……

义乌,如何从40多年前的“马路市场”一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并且始终保持活力?搬了六次家,扩建了十三回,从“集市”走向引领未来的“极市”,它一次次跃升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今天,我们通过习近平同志的四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莫名其妙 无中生有 点石成金

为什么是义乌?

在各领风骚的中国县域发展史上,位于浙江中部、土地狭小贫瘠、毫无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义乌,甚至毫不起眼。可“鸡毛换糖”的生意在很多地方出现过,偏偏唯独在义乌飞上了天。

2006年6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义乌调研时指出,义乌的发展简直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

“莫名”自有“其妙”。《习近平在浙江》中记载,习近平同志曾诙谐地讲:“我说义乌的发展是‘莫名其妙’,其实奥妙就在丰厚的文化底蕴。”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文化基因,汇聚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发轫于乡野的“鸡毛换糖”背后,就是义乌人肯吃苦、敢闯荡、敢拼博的品质。这既是义乌人创业初期的写照,也是义乌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无中”也能“生有”。义乌崛起的经历,很多人耳熟能详。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情节:1982年,农妇冯爱倩因摆摊被查处,直接“闯”进当时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办公室,拍着桌子“质问”为何不让摆摊。就是这一“问”,从无到有,叩开了一个大市场。几十万义乌人,欢天喜地涌进市场,甩开手脚大干起来。谢高华带领干部群众,冲破各种束缚,拉开了传奇大幕。

“点石”亦可“成金”。一块木板、两条凳子,小摊从城外摆到城内,一直摆到县政府门口……一根鸡毛、一颗纽扣、一条拉链,别人看不上的,在义乌人眼中,全是配得上市场C位的“宝贝”。从谢高华到义乌历届党委政府,无不紧紧围绕“兴商建市”这一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中国第一个个体户、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个专业市场……“一池春水”泛起涟漪阵阵。“点石成金”,点出了这一方贫瘠土地从0到1、从1到N的蝶变,更点燃了一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件大衣服

义乌,曾一度面临“成长的烦恼”。

21世纪初,小商品市场从第一代建到第四代,名气越来越响亮,也吸引了天南海北来打拼的人。昔日“鸡毛换糖”的义乌已经“飞上天”,拥有全国最大最知名的小商品市场,开启了从内贸为主向外贸为主的转型。

2005年,义乌国际贸易额首超国内贸易额,常驻外商有8000多人,境外企业设立的办事处就有近600家。当时,快速发展的义乌,正面临种种体制机制的瓶颈。例如,国有银行在义乌只能设县级支行,授信权限低导致融资难;企业进出口备案登记、减免税等要到金华海关办理,很不方便……本土企业诉苦,当地干部抱怨,更有人形容这是“桌子底下放风筝——飞不起来”。

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成长的烦恼”,习近平同志生动地打了一个比方,“有一些地方孩子长大了,过去穿的还是开裆裤,你现在都已经18岁了,过去那个小衣服已经穿不了了,就换一件大衣服穿”。这句话通俗易懂地指出,当一个地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它的发展,必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及时调整政策机制。

不久,这位“成长快的孩子”便开启“换大衣”进程。2005年1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对作出专门批示,要求省有关部门对此类问题进行专项调研,为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年后,意见下发,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义乌实行史无前例的扩权,总共下放131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义乌,被称为当时中国权力最大的县级政府。

终于松开了束缚已久的手脚。“穿上了大衣服”的义乌,不但跑得更快,也更能灵活应对迎刃而来的各种新情况。

“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各司其职

简政放权,从来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栏目发表了《从“两只手”看深化改革》一文。文章指出:“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辩证思考,科学回答了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之问,引领浙江开辟了省域治理的新境界。

简政放权,它既不是市场的“单打独斗”,更不是让政府当“甩手掌柜”。相反,它在于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做到该放的放,该管的管,该服务的服务。看似“无为”,却恰恰是一种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有为”。

凭着改革起家,靠着改革成长。实际上,义乌小商品市场建立后的30多年里,也不断有市场环境、商业模式等挑战和冲击,但义乌始终稳扎稳打、推进改革。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之下内销受挫,义乌抓住中国加入WTO的契机,投身世界经济大循环;再如,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收缩的冲击,义乌又抓住了“贸易便利化”这一市场内生需求,大胆改革国际贸易体制,探索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

之所以能屡屡转危为机,背后不仅是市场主体在“冲锋陷阵”,也是“政府之手”在“保驾护航”。“防越位”“补缺位”……这只“有形之手”,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施展“妙手”,想方设法让市场主体心无旁骛、勇猛向前冲。

这些年,义乌也总在率先试练一项又一项“新技能”。从“证照分离”改革,到为全球创业者搭建平台,再到全国首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而今,义乌正进行新一轮国贸改革——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改革步入了深水区。“硬骨头”怎么啃下,义乌上上下下早已咬紧了牙关。

长袖善舞勇担当。正是市场与政府这“两只手”,恰到好处地配合,默契形成一股合力,才使得义乌增强了不断对抗危机的“免疫力”,一次次在搏击商海风浪中,迎难而上、逐浪前行。

义乌是浙江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义乌的发展是浙江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这是2006年7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经济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中所写的。

11天之后,他又在“之江新语”栏目发表《要善于学典型》一文,再次指出“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就要学习义乌人民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实践的经验。”

2023年金秋,再访义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义乌“中国式现代化典范”的新使命、“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再造新辉煌”的新嘱托。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义乌正从“世界超市”向“双循环枢纽”跃升。而当年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仍在续写新的故事。

曾经的物流新兵冯旭斌,和他的一支支“钢铁驼队”,唱起了新丝路上的“驼铃曲”。那歌声,沿着绵延的铁轨,越飘越远。

初代老板娘张吉英,盼来了留学归国的女儿张佳媛,打通线上线下。她还有了自己的数字人和AI直播间,吃上商品贸易大模型的“数字蛋糕”。

约旦小伙穆罕奈德,在稠州北路上,开出了属于自己的阿拉伯饭馆,起名“贝迪”。这在阿拉伯语中是“我家”的意思。

尼泊尔商人毕需努,娶妻生子、扎根中国,把义乌小商品销往尼泊尔全境。他还想把名字从“毕需努”改成“继续努”。

事业蒸蒸日上,日子红红火火。还有许许多多穆罕奈德、毕需努,来到义乌创新创业,与中国梦共鸣交响。

……

一趟班列,连接“一带一路”;一个货柜,就是一个“洋超市”;一台展会,就能对接全球采购商;一个数字大脑,就能智联全世界。

今天,全球数贸中心拔地而起。义乌第六代市场已超越实体市场概念,正推动传统商贸向“数贸交易”跃迁,酝酿下一次“点石成金”。

时代风浪下,义乌总能让人们感受到涌动的信心和活力。


作者: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