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门口那条河 | 日行5公里,73岁老党员坚持5年的巡河路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上城发布推出“咱家门口那条河”系列报道,邀请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等以亲历者视角讲述身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故事。他们口中的点滴变化,汇聚成了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
本期讲述人
民间河长 陈吉龙
我叫陈吉龙,今年73岁,住在丁兰街道的长虹社区。穿梭在河道旁,用行动守护家乡的碧水清波,是我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
我自2019年起投身巡河事业。那年冬天,我偶然看到“丁兰大姐护河队”在后珠港巡河。寒风中,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志愿者队伍徒步许久,其中一位75岁腿脚不便的大姐仍坚持巡河捡垃圾,“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守护这些河道。”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
从那以后,每天上午,我都会带上夹子、垃圾袋、笔记本等装备,沿着河道走上约5公里。仔细检查污水排放口,看看有没有异常排放;观察河水水质,凭借经验判断是否达标;留意两岸绿化,看到垃圾就随手捡起;使用水质检测试纸测量数据,一旦发现问题,便迅速记录下来,及时上报给社区和街道相关负责人。
有一次,我在巡河时发现河道水质突然变差,水体散发着异味。我沿着河道仔细排查,最终发现是上游街道排放污水所致。我立刻将情况上报,相关部门接到消息后迅速行动,及时处理了污水排放问题,河道水质逐渐恢复清澈。2023年4月,绿化维护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因除草剂使用不当,导致绿化带里的麦冬出现受损情况。得知消息后,我凭借曾经在农场工作积累的丰富绿植养护经验,提出了补苗、合理灌溉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关键思路,让受损的绿化带重新焕发生机。
这些年来,在我和其他志愿者多年如一日的努力协助下,丁兰街道辖区内的河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浑浊不堪的河水,如今变得清澈见底。良好的水质吸引了不少钓鱼爱好者前来,他们在河边悠然垂钓,享受着这份惬意时光。街道也顺势组织了钓鱼比赛,一时间,河道边热闹非凡,充满了欢声笑语。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随着河道环境的改善,居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大大提高。过去,在河道边洗拖把、随意扔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今这些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曾经,草坪上经常遗留各种垃圾,现在人们在草坪上野餐过后,都会自觉地将垃圾带走,大家逐渐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我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巡河队伍,“环保公益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每个人向前迈出的一小步,积攒起来就是推动社会环保进步的一大步。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家门口的河道越来越美。”
采访感言:
聆听陈老讲述他四年多的巡河故事,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河道的热爱。在陈老和其他志愿者的努力下,丁兰街道的河道实现了从浑浊到清澈的蜕变。更难得的是,居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爱护环境成为新风尚。当陈老呼吁“环保公益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希望更多人加入巡河队伍时,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者对环保事业的深切期盼。他用行动证明,年龄不是阻碍,热爱与坚持能为环境带来巨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