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门口那条河 | 用镜头记录龙山河的“绿岸新生”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上城发布推出“咱家门口那条河”系列报道,邀请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等以亲历者视角讲述身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故事。他们口中的点滴变化,汇聚成了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
本期讲述人
摄影师 吴海平
我叫吴海平,今年63岁,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南星街道生活了大半辈子。打1984年起就迷上了摄影,最偏爱用镜头记录身边的风土人情。不知不觉,手里的相机已经陪我定格了这片土地四十多年的变迁,而家门口的龙山河,正是我镜头里最动人的 “生态答卷”。

上世纪七十年代,南星桥附近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住在火柴厂老厂房旁,当时的城南是杭州人眼中的工业区,铁路货运厂、水泥厂、火柴厂、闸口电厂等,尤其是货运厂、水泥厂一开工城南就变得灰蒙蒙的,煤灰到处飞。
但好在家门口的龙山河是我们儿时玩耍的清净之地,那时龙山河还叫“城河”,是闸口电厂排出的循环水滋养着它。冬天的早晨,河水冒着白雾,水温温的,母亲常提着竹篮去河埠头洗衣,我跟在后面,蹲在石阶上抓螺蛳。那时的龙山河,水质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是我们城南人生活的“大水缸”——毕竟整个片区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挑水、洗衣、洗菜,都离不开这条河。
可这样的好光景,在1999年闸口电厂关停后变了样。没了循环水的补给,龙山河像失了活力。一到黄梅天或下雨天,河水就变得浑浊不堪,曾经热闹的河埠头,渐渐没了人影。我拿着相机想去拍,镜头里的河水灰蒙蒙的,再也找不到当年“烟柳画桥”的模样。
转机始于2012年,龙山河被认证为龙山闸遗址,成为大运河(杭州段)申遗点的那一刻,我知道,这条河的“新生”要来了。

2014年,清淤船在河面上作业,1.9万立方米的淤泥被清理出来,河水慢慢恢复了清澈;2018年,2500米长的河道再次疏浚,泄洪蓄洪能力提上去了,长效管理机制也跟上了,每天都有人来巡查河道、养护设施;2019年到2020年,二十多个雨污分流项目完工,“污水零直排区”建成,再也没有污水偷偷往河里排。

最让我惊喜的是2020年,“美丽河湖”和“绿道建设”项目启动。我用航拍机从玉皇山顶往下拍,龙山河两岸渐渐被绿色覆盖,一条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为主题的绿色长廊慢慢成型。古桥被精心修缮,绿道旁种上了柳树和花草,甚至还开辟了古亭长廊等休闲空间。

现在的龙山河,已经成为南星居民休闲散步的必去之地。清晨,我会沿着绿道散步,看到有人在跳舞、有人在打太极;傍晚,夕阳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岸边的长椅上坐满了聊天的居民。我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画面:化仙桥、南星桥等6座古桥静静卧在河上,成了历史的见证;复兴南街旁的美好生活街区建起来了,温馨有趣的有意思书房、时尚便捷的南星菜市、清新雅致的复兴礼花园、热乎实惠的复兴里幸福食堂,这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吴海平近照
作为一名摄影师,我把龙山河的变迁都装进了镜头里。从老旧的工业区,到如今水清河绿的“省级美丽河湖”;从市民避之不及的浑浊河道,到人人爱去的休闲绿道,龙山河的每一步变化,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真实的体现。

采访感言:
上个月,吴海平老师拍摄的照片,在南星街道举办的“万物生长·光阴志”摄影展展出,很多居民前来观看,不少人看到照片后,回忆起曾经的日子,再次感叹家门口变得越来越美好!吴老师说他还会继续拍下去,记录下龙山河更多美好的瞬间,也记录下南星人越来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