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咱家门口那条河 | 日均步数过万,他的巡河日志连续写了近十年

2025-10-02 18:00:00来源:笕桥街道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上城发布推出“咱家门口那条河”系列报道,邀请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等以亲历者视角讲述身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故事。他们口中的点滴变化,汇聚成了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

本期讲述人

民间河长 滕金华

我是一名老党员,1992年来到杭州创业经商并且定居。2016年,恰逢G20杭州峰会举行,我成为了一名民间河长。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维护好绿岸环境,也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

图片

每天早上六点不到,我就开始在笕桥港巡河,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快10年了。每一天的坚持,力量虽小,也能为建设美丽杭州做一点贡献,这令我感到十分满足。

巡河的时候,我一般配一个钳子,再带几个袋子,一边巡一边捡,一个烟头也不放过。我自创了一套巡河工作法——一巡、二劝、三捡、四宣传、五汇报和沟通,主要看晴天是否有排水、雨天是否有污水,河道、游步道是否干净整洁,河岸设施是否完整等情况。同时,也劝导居民不要往河里扔垃圾,不洗衣服、脚垫、拖把,不在河里用网捕鱼、用电鱼器抓鱼,不踏进绿化带里钓鱼。

图片

我每天在区河长群里汇报交流今日情况,巡河时发现我处理不了的问题,就向社区河长、街道治水办、区治水办汇报,请他们协同处理;及时与养护单位沟通、共同为水更清、岸更绿、环境更优美而努力。我还会把区、街道带给我的“五水共治”宣传资料,通过街道联合社区开展的各场活动进行分发和讲解。

有一次,我去巡河的时候,发现在河道旁边晴天有水流出,而且是干净水,立即向街道治水办汇报,街道迅速派应急小分队来查看和封堵,但封堵不了。通过进一步的查看,才发现是桥旁的自来水阀门破损导致漏水。最后市自来水公司安排维修师傅更换了新阀门,我也算为节水做了一些贡献。

还有一次,我成功阻止了一起泥水流入河道的事件。德胜路西面的厂房里在做工程维修时,因为工作人员疏漏,把施工时产生的泥水流入河道。我发现了这个情况,先去现场自己记录具体情况,然后带着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施工单位找工作人员沟通,成功避免了严重后果。

图片

笕桥港一带的草庄公园里有许多凉亭、河岸设施、亮灯工程等,我巡河时会一起查看,发现的问题都通过一级一级反映和沟通。每次的反映,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马上安排修复、更换、加固,保证笕桥港灯常明、水常清、岸常绿。

从2017年初起,我们美丽杭州金色黎明社区志愿服务队还会每月一到两次、暑假期间每月三到四次组织开展践行“两山”理论、争当上城“河小二”活动,共建美丽河湖、共建设幸福河湖、共享美好生态。

我每天坚持写巡河日志,已经连续写了快十年了。一本本巡河日志已经填满了一个档案柜,我很欣慰,这些都是我的宝贵记录,保护一河清水和绿岸环境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我先后获得了杭州市城市河道优秀民间河长、杭州市第一届民间护河达人、杭州市“五水共治”先进个人等荣誉,这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肯定。

采访感言:

清晨的笕桥港,总能看见滕金华握着钳子、拎着垃圾袋巡河的身影。这位老党员用十年脚步,把 “一巡二劝三捡四宣传五汇报” 的工作法刻进日常。那些填满档案柜的日志,是他与江河的对话,更是一名民间河长对 “第二故乡” 最质朴的承诺。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