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上城“幸福邻里坊”赋新民生服务综合体底色

2025-09-25 11:35:30来源:杭州日报

坊巷烟火里,幸福万象图

杭州日报讯 幸福是什么?

在上城人的答案里,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是菜场里新鲜的时蔬,是书房里漫开的墨香,是社区食堂里暖到心口的羹汤,是下楼就能修表、补衣的便利。

今年,全省推行“公共服务片区一体化治理”,杭州市首次把“民生服务综合体服务功能提升”纳入政府民生实事。而上城早已用三年时间,把这份温暖酿成了一个名字——“幸福邻里坊”。

以一公里为半径、以十分钟步行为刻度,113个“幸福邻里坊”如同113颗温热的心脏,跳动在街巷肌理中,让幸福变得可触、可感、可及。

原来幸福,就在身边。

全龄时光,在此共生

——每个人都能找到安放自己的角落

一勺暖羹盛日月,万家烟火共晨昏。丁兰街道绿园弄“幸福邻里坊”中,上午11点起,幸福食堂总飘着勾人的饭菜香。

袁女士端着餐盘找座位,餐盘里有孙子爱吃的番茄炒蛋,也有自己喜欢的清炒时蔬:“每周带娃来三楼儿童区玩,到点就下来吃饭,省得回家开火。” 食堂窗口旁,建筑工人小李正扫码下单,“提前在群里订了红烧肉,晚上下班来拿,比吃外卖健康”。

这座近6000平方米的“片区级邻里坊”,像个“全龄乐园”,悄然改变了周边3个社区、4万余位居民的生活。

循咖啡香走到“一杯幸福”共享水吧,听障咖啡师张玮正专注地拉花,奶泡在咖啡上晕出爱心形状。这里每售出一杯咖啡,就有一元注入公益基金。张玮就是靠着这里的技能培训,重新找回了工作的底气,也帮助更多残障伙伴看到希望。

几步外的爱心超市内,货架上摆着心智障碍学员做的手工布艺品。王阿姨拿起一个,“买个小东西,也能帮到这些孩子,挺好的。” 特殊困难人群还能凭补助券兑换米、油,不用再发愁生活物资。

二楼的“巧大姐共富工坊”里,孙阿姨的指尖在布料上翻飞,很快就把一块布变成了品牌服装的内衬:“送完孙子就来做手工,一个月能挣一两千,还能和老姐妹聊天,日子不孤单。”该工坊累计为妇女年均增收超2万元,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全龄温度”,在闸弄口红梅社区的邻里坊同样浓烈。一楼落地幸福·邻里食堂、邻里客厅,志愿者会把餐盒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二楼的“童乐园”里,孩子们在绘本角看书,家长在旁边的共享厨房准备点心;三楼的颐养园有41张床位,专业护工24小时照料;四楼开辟社区剧院、百姓健身房、乒乓球场,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我觉得这里可以承包我们一家人的乐趣。”二孩妈妈管佩颍笑着说。

四季青五福社区的集聚式“幸福邻里坊”,则把“衣食住行游乐娱”串珠成链。早上,老人在广场打太极;中午,全家在食堂吃饭;下午,孩子去托管班,大人去健身房;晚上,还能在活动室看场演出——“一座坊,实现一居二人三餐四季五福临门的美好生活”,居民们都这么说。

而采荷荷湾“特有爱”邻里坊,把食堂做成了“全龄食堂”。长者餐口味偏淡、少盐少糖;青年减脂餐少油高蛋白;幼儿营养餐做成可爱的卡通造型,孩子都爱吃;进门右手边的西餐厅,能点杯咖啡、吃块蛋糕……

“我们关注‘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每一个群体的真实需求,全龄友好是让每个年龄层都能找到归属感。”上城区相关负责人的话,映衬在一座座坊的一幕幕光影里:牙牙学语的孩子在成长驿站玩得开心,奔波的年轻人吃到热乎饭,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人照料,残疾、低收入等困难群体有出路可寻。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在这里被温柔接住。

十分钟半径,烟火可及

——幸福是步行十分钟就可抵达的日常

幸福有很多张面孔,幸福邻里坊也呈现出多元形态——无论是集聚式、分散式,还是嵌入式,其中最鲜活的,永远是家门口的市井烟火。

53岁的沈虹住在南星一辈子,从未想过家门口的南星菜市·龙山河市集,如今成了“多巴胺”色系的网红地。“常来摸鱼啊,蚝想下班”的诙谐标语让人会心一笑,数字人“南星智邻”热情相迎,新丰小吃的蒸饺香气裹着Manner咖啡的醇厚。“清爽又舒适,很惬意!”她说,“以前买菜得踮着脚躲水洼,现在环境大变样,还有电梯!”

但比环境变化更打动人的,是这里为特殊人群提供的暖心服务。残疾人之家的康复员毛毛在一楼的“毛毛缝纫铺”安静地修补衣服,桌上摆着她亲手制作的发圈进行公益义卖。“街道给我提供了设备和场地,让我能自食其力。”她腼腆地笑着,这个小小铺位不仅帮她实现了就业,也让她找到了归属与尊严。

二楼净菜加工区的代炒服务,原本旨在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如今也惠及了许多忙碌的双职工家庭。华师傅的灶台总是热气腾腾:“每天8个菜,限量20份,经常爆单。”

菜市隔壁,就是400平方米的“复兴礼花园”。推开门,宋韵美学混着咖啡香气、橘调香薰扑面而来。这边阿姨们围坐着学花艺,那边年轻人捧着书在窗边发呆,老旧街区里愣是长出了诗意。

不远处,复兴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已改造升级为医养共生馆,把中医药博物馆搬进社区,开展“药食同源”的医养服务。“看中医、配养生方,下楼就行,太方便了。”住在附近的张爷爷说。

这样的“十分钟幸福圈”,在上城的街巷处处可见。清波劳动路的幸福邻里坊门口,“爱心冰箱+暖途邮筒”成了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的歇脚点。夏天,喝上一瓶免费的冰饮解暑,顺手扫码就能把自己的照片、声音做成明信片寄回老家,连起千里之外的思念与关怀。

小营红巷的“老墙门”民生议事会,总是热热闹闹的,你一言我一语:“小区里的健身器材该修了”“能不能给独居老人多举办手机课”……旁边的便民服务街更热闹,裁缝铺师傅忙着改裤腰,五金店老板低头修手表,“以前修个东西得跑三条街,现在家门口啥都有”。

笕桥花园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里,10多位阿婆阿爷聚在一起看越剧、喝茶聊天,脸上的褶子笑开了花;闸弄口春晖社区的玩具图书馆内,500余件玩具、近6000册绘本,不局限于定点借还,还可实现多点位共享“漂流”……

这些看似零散的便民场景,背后是上城“1138X”体系在托底:一个党建统领串联起区街社三级力量,一套标准体系规范着服务细节,百姓共享厅、服务百通岗、民生议事坊三大功能打底,为老、护童、帮困、助残等八大模块落地,再加上茶咖公益、零工市场等X特色——就像给城市织了张细密的网,让“十分钟”不再是距离,而是触手可及的便利。

三年来,8万余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空间从城市缝隙里“长”出来:旧改腾挪的角落、国企联建的闲置房、部门置换的零散用房,变成一个个邻里的依靠。它们不尚宏大,却满是诚意,如微光汇聚,照亮了一公里半径里的每一个日常。

烟火常新,幸福生生不息

——让温暖成为长久燃亮的灯塔,而非偶然的惊喜

小营街道“多彩吾合家”的共富工坊内,2个孩子的妈妈吴晓妍正麻利地包馄饨。她手指一动,一张馄饨皮就裹好了馅料,封盒、贴标签,动作熟练。眼看下午4点到了,她脱下工作服:“得回家给孩子做饭了。” 这样灵活的工作,让她时隔11年后重新实现“家门口就业”。“上个月赚了1000多元,这个月更熟练了,估计能翻一倍。”她的眼里闪着光。

这个藏在老巷里的邻里坊,像个装满惊喜的“公益盲盒”:379家企业、20多家公益组织、3900多名志愿者共建共治,让善意循环流动。“每参加一次公益服务,积累1个积分,相当于10元钱,可在老年食堂、农贸市场、洗衣店等兑换物品或服务。”志愿者马良骏说。

“我们每年发7000多份问卷,问居民和辖区企业:‘你有什么资源?愿意投入什么?希望我们做什么?’”小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以空间换资源,赋能每个组织、每位志愿者当主理人,助其引流、宣传与服务,最终惠及居民。

可持续模式,让邻里坊在上城遍地开花。望江近江东园的邻里坊里,外卖小哥成了“平安眼”,送餐时发现安全隐患,拍张照片发给社区,就能得积分换奖励;九堡九和魅的邻里坊则靠多方联合运营活起来:国企出场地,社会组织做服务,社区负责协调,把养老、托育模块打包给专业机构,既保证服务质量,也减轻运营压力。

最典型的是闸弄口红梅社区的“公益+普惠”模式。这个4300平方米的邻里坊,年均运营成本72万元,通过企业“合作包干”承担58万元,租金“反哺”7万元,社区只花7万元。“中大朗颐运营养老模块,乐刻健身负责健身房,悠贝教育开绘本课。企业能通过低偿服务略有盈余,居民能享受实惠价格,社区不用担重负,这是三赢。”社区党委书记孙燕芬说。这里年均举办千场活动,15万人次受益,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

数字化,更添智慧之翼。“我们正在建立全区公共服务设施‘一本账’,打造实用管用的数字化赋能平台,以后居民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周边的邻里坊的服务内容和运营时间。”上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在尝试AI评估机制,定期形成《公共服务效能报告》,哪个设施用得少就优化,哪个服务受欢迎就加强,让幸福“常优常新”。

如今走在上城,就像翻开一幅流动的“幸福万象图”。113处幸福邻里坊,像113颗星辰散落街巷,照亮了柴米油盐的日常,也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温暖模样。

幸福的故事还没写完。下一个转角,或许会有新的邻里坊开门,或许会有新的便民服务上线……这份藏在坊巷烟火里的幸福,不用刻意寻找,因为它就在你我身边,触手可及,温暖如常。


作者:吕烨珏 曹晨宇 蒋钰婷 吴佳容 王芹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