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驻派一年,在三村村的体育场上种下春天

2025-09-23 16:06:33来源:上城报

区级文化特派员 吴 飞

区级文化特派员吴飞在九堡街道开展“心灵书屋3.0”课程教学

傍晚的霞光刚漫过三村村公益健身房的窗棂,小张就举着哑铃凑过来问我:“吴老师,这个硬拉姿势对不?”看着他额头冒着汗珠子混着认真劲儿,我忽然想起半年前第一次在出租屋楼道遇见他时,他抱着外卖盒说“下班就想躺平”的模样。这一年,我这个从小学操场走村入户的文化特派员,用篮球和哑铃,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热闹的春天。

一场篮球赛 点燃城乡的烟火气

刚驻派那会儿,我踩着共享单车在村里转了半个月,发现公共运动场的旧篮球架总围着几个外来青年,而村口老手艺人的竹编筐里,竟摆着十多年前的篮球明星海报。“咱村以前篮球可火了!”62岁的陈大爷蹲在槐树下跟我念叨,“就是现在年轻人各忙各的,凑不齐一场球赛喽。”

这话点醒了我。九月的桂花刚飘香时,我约村委会的俞书记在会议室讨论方案:要办一场既有老味道又有新花样的篮球赛。可真操办起来才知道难——传统队伍觉得“花里胡哨”,新业态从业者又担心“融不进去”。我索性带着方案跑了好些地方,赶往街道问询组织的可行性,以及前往旧篮球场地策划改造方案,最后计划成型:成立的26支队伍里,既有服装市场队,也有电商主播队,连隔壁村的外卖小哥都组队报了名。

2024年12月20日,“九智领潮杯——堡BA”开幕时,我站在赛场边内心十分紧张。可当非遗传承人小林把篮球抛向空中,当扣篮王“半个乌布雷”腾空扣篮时全场炸开的欢呼声,当小伙们赛后搂着品尝当地小吃……我忽然懂了:体育哪里是比赛,明明就是打破隔阂的社交方式。赛场外更热闹,李婶的葱包桧摊前排起长队,非遗竹编区的孩子们举着竹制篮球模型疯跑,连平时沉默的快递小哥都举着手机直播:“咱三村村的篮球赛,比城里的还带劲!”

一间健身房 暖了邻里的心头事

“吴老师,咱村能有个练瑜伽的地儿不?”去年十月的一次夜访中,在服装厂上班的小周跟我吐槽,“下班想运动,要么去城里健身房花冤枉钱,要么就在家瞎练。”

这话让我犯了难:村里没闲置场地,申请资金又要等流程。我盯着村委会二楼里的瑜伽室突然有了主意——在网上购置一些简易的弹力绳,以及二手哑铃,再拉着学校同事捐了瑜伽球。就这样,“家门口的健身房”在初冬开了张,第一堂体验课就挤进来十多号人。

最让我难忘的是外来青年健身塑形课。第一节课,十几个年轻人站在镜子前手足无措,做深蹲时腿抖个不停。外卖骑手小张膝盖不好,做客服的小吕总腰酸。后来我把课程改成康复课,不仅缓解下肢髋关节的灵活性,也增强上肢肩带的稳定性,现在他们不光能标准完成平板支撑,还会凑钱给健身房买绿萝,丰富我们共同健身的教室。

有回下大雨,我以为没人来上课,推开健身房门却看见社区阿姨们在练八段锦,孩子们在玩感统小游戏。65岁的张奶奶举着手机拍视频,说要发给在外地的孙子:“你看咱村多好,比城里还热闹!”那一刻,我觉得二楼的瑜伽室,都透着家的温度。

一颗平常心 做文化的摆渡人

记得有次村里溜达,野球场上有人问我:“你一个小学老师,能给村里带来啥?”我当时答不上来,现在却有了答案。

驻派这一年,我学会了蹲下来听——在菜市场听阿姨们说想跳广场舞,在托管班听家长们盼着有亲子活动,在出租屋听年轻人讲对“归属感”的渴望。我慢慢明白,文化特派员除了“送文化”,其实还是“找共鸣”的。就像端午节包粽子时,安徽的小王教大家包四角粽,本地的陈婶教缠粽绳,最后一锅粽子煮出来,分不清是南方味还是北方味,可吃在嘴里都是香的。

现在的三村村,傍晚的篮球架下总有人切磋,健身房的灯要到九点才熄,连村口的快递柜旁都贴了“周三瑜伽课”的通知。有回遇见刚搬来的小夫妻,说就是冲着村里的活动才租的房,我忽然想起刚来时俞书记说的:能让老百姓觉得“住这儿值”,就是最好的文化。

来年春天 让体育的种子继续发芽

再过几天,我也要去趟邻村,把“堡BA”的经验分享给他们,争取来年搞个“街道联赛”;健身房也得添些“新家伙”,给老年人加个康复角,给孩子们弄个体能测试区;对了,还要学几句手语,看看能不能开个针对残障朋友的适应性运动课。

前几天整理驻村日记,翻到第一页写着:“要让体育成为三村村的名片”。我现在觉得,名片不重要,重要的是篮球架下的欢笑,健身房里的汗水,还有那句常听见的:“吴老师,明天有活动不?”

这一年,陪着大家把日子过得热闹一些,把心贴得更近一些。来年春天,我想继续做那个递篮球、铺瑜伽垫的人,看更多人在三村村的土地上,跑出自己的春天。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