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门口那条河 | 生态小卫士与江洋畈湿地之约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上城发布推出“咱家门口那条河”系列报道,邀请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等以亲历者视角讲述身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故事。他们口中的点滴变化,汇聚成了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
本期讲述人
采荷第一小学学生 胡思元
我叫胡思元,是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602中队的学生,我从小立志做一名生态小卫士。江洋畈生态公园是我周末最爱去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在这里蹲守记录湿地变迁,早已成了我的习惯。
2003年前,这里还不是如今草木葱茏的模样,而是西湖疏浚后留下的淤泥堆积地。2003年,江洋畈在自然条件和良好的气候作用下悄然发生了变化,淤泥中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开始苏醒并孕育发芽。它们在阳光雨露的作用下自然萌发,形成植物群落。又经过几年的自然演替,这里逐渐形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实地。2008年,杭州市政府决定将这里打造成生态公园时,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保留了80%原生植被。又经过了十数年的繁衍与保护,又新引入植物与原有的植物融洽共生,形成了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这几年我常来公园做观察记录,笔记本里记满了惊喜,春天能看到二月兰顺着淤泥缓坡开成紫色的海;夏天芦苇丛里有蜻蜓和豆娘翻飞;秋天南川柳的叶子落在水面上,会引来小鱼啄食,偶尔还能撞见翠鸟“嗖”地掠过水面,叼走一条黑鱼。现在的江洋畈,记录在册的植物有217种、鸟类89种、两栖动物12种。去年冬天,我还在芦苇荡里发现了野水鸭的踪迹。
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去年秋天的一次“提醒”。有位女游客想摘草地上的马兰头,我赶紧跑过去小声提醒:“阿姨,您别拔这个马兰头呀。它不光能当野菜,还能帮公园固住泥土,要是拔多了,下雨时泥土容易被冲走。而且公园里的植物是给小鸟、虫子提供食物和住处的,拔了它们,小动物就没地方找吃的啦。”阿姨愣了一下,赶紧把手里的马兰头放回草丛,不好意思地说:“原来这草还有这么多用处,我还以为就是普通野菜呢,以后再也不随便拔了。”之后她还跟着我蹲在栈道边,听我讲马兰头怎么帮虫子躲雨,怎么让泥土不流失。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保护生态”不是大人的事,也不是要做什么“大事”,而是在有破坏生态行为时能够及时阻止。就像江洋畈生态公园,它是淤泥里的种子慢慢发芽,是栈道一点点架起来,是每个人少踩一株草、多爱护小动物——这些“小事”攒起来的。日积月累,这些“小事”就催成了“绿水青山”的大变化。
江洋畈青蛙与水生植物群落
采访感言:
被胡思元同学对江洋畈生态公园的热爱与坚守深深打动。从记录湿地变迁的习惯,到熟知公园从淤泥地到生态宝地的蜕变史,再到主动劝阻游客采摘植物,这位 “生态小卫士” 用行动诠释了保护生态的真谛。生态保护不分年龄,每个人都能成为推动环境向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