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啥都能修”的“老皮匠”用诚信开启“第二人生”

2025-09-19 10:02:41来源:上城报

郭新宝(右)将修好的鞋交还给顾客

在采荷街道江汀社区观音塘小区,一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下,有一家小小的修理店。店门口,“新宝综合修理店”的招牌并不起眼,可在居民们心中,它却是温暖而明亮的存在,大家更爱称它为“老皮匠修鞋铺”。铺子的主人郭新宝,以22年如一日的诚信经营,赢得了邻里的赞誉。

价格公道赢人心

郭新宝坐在铺子门口,专注地摆弄着一双白色球鞋,身旁的工作台上,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他的铺子不大,仅有12平方米,却满满当当陈列着各类修理物件。

郭新宝修鞋,价格亲民得让人惊讶。普通的修鞋收费在3-5元,哪怕是最复杂、最麻烦的活儿,他也只收15元。他修过的鞋子,便宜的几十元一双,贵的价值数百上千元,可无论价格高低,他都一视同仁,用心对待。他坚守自己的原则,无法修理的物品,绝不盲目接单,只为确保经他手修理的每一件物品,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做到让顾客满意。

“修鞋肯定要修到人家满意才行。”这是郭新宝始终秉持的经营理念。正因如此,哪怕一些老邻居搬了家,也会跨越杭城来找他修鞋。一对在大学任教的外国夫妇慕名而来,只是给鞋贴个底,修完后郭新宝说5元钱,外国夫妇却突然激动地直喊“No”。他瞬间懵了,赶忙询问带路的学生,是不是鞋子修得不好。结果恰恰相反,外国夫妇是太满意了,觉5元钱太少,坚持要多付。最终,他们付了15元才离开。自那以后,“老皮匠修鞋连外国人都满意”的消息,便在街坊间口口相传。

诚信坚守谋新路

鲜有人知,如今专注于修鞋、配钥匙这类小物件的郭新宝,曾经摆弄的可是“大家伙”。1970年,他报名参军,成为空军某部负责修理教练机的地勤兵。在部队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凭借着刻苦钻研和过硬本领,成功发现并排除了许多飞机故障。1976年,退伍回到地方后,他进入某金属企业负责机器维修。凭借踏实肯干的品质,他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还担任了团支书,后来又成了工会主席。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效益逐渐下滑,郭新宝不得不另谋出路贴补家用。他凭借在部队和工厂积累的技术,开始摆摊修自行车,以实惠的价格迅速吸引了一大批顾客。2002年,工厂关闭,郭新宝下岗了,他没有一句怨言,而是扩宽修理范围。他将修理摊挪到了家门口的观音塘小区附近修鞋、修雨伞、配钥匙……只要居民有需要找到他,他都尽力帮忙修理。

“这时候,我的‘第二段人生’算是开始了。”郭新宝说,在这新的人生阶段里,他始终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无论生意大小,都认真对待每一位顾客。

文明实践暖人心

2004年,社区得知郭新宝的情况后,主动找到他。小区里有一间铺子空出来了,社区决定给予他租金优惠,每月仅收400元。就这样,郭新宝拥有了自己的“门面”。社区还贴心地在铺子里贴上一张“杭州便民服务证”,这既是对他手艺的认可,也是对他诚信经营的肯定。凭借价格亲民、手艺精湛、诚信待人,郭新宝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老皮匠”的名声也越传越远。

2005年,街道组建“阳光天使”便民服务队,郭新宝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此后的十几年间,社区、工地、养老院、火车站……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凭借“啥都能修”的本事,成为队伍里的“多面手”,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如今,郭新宝虽已搬到火车东站附近的新家,但他依旧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出门,赶到观音塘小区的铺子,晚上9点才收工回家。他不在意每天赚多赚少。“年纪大了,能做点擅长的事,和熟悉的人聊聊天,有空参与文明实践,帮帮别人,这就是很幸福的事。”他笑着说。

作者:区文明办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