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在上城·我们这一年 | 从油墨香到IP热,36岁的彭埠“小白菜”焕发青春活力
自上城区文化特派员制度全域推行以来,14名文化特派员以专业素养为基、以基层需求为要,至今已派驻一年。在此期间,他们锚定职责坐标,充分释放自身文化积淀与专业势能,聚焦特色项目培育与文化品牌塑造,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的精准送达,有力促进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为回顾工作历程、总结工作成效,现开设“文化特派员在上城・我们这一年”栏目。该栏目将以文化特派员第一视角,呈现工作实践、典型案例,分享心得感悟及未来展望。此栏目旨在提炼工作经验,凝聚各方力量,为上城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本期讲述人
区级文化特派员 黄江棋
在彭埠街道,一株“小白菜”生长了36年。
它不是田间地头的青翠时蔬,而是一群扎根乡土的文学追梦人——从老站长王云良家中那间飘着油墨香的照相馆起步,到成为联结城市记忆的文化符号……“小白菜文学社”用68期刊物沉淀了彭埠的岁月与情怀。
过去一年,我作为上城区文化特派员,开始了解这株“菜”,并用自己的方式浇灌它,希望能助力这株“小白菜”抽新的嫩芽、结新的硕果。于是,我们有了憨态可掬的IP形象、刷屏朋友圈的原创漫画、音乐节上的特调饮品……在这一年里,我们让传统与创新在此碰撞,让老底子文化绽放出青春活力。
区级文化特派员黄江棋为青少年开设《“彭友圈”里的“桥”故事》儿童科普课程
深化本地文化IP 创新传播载体
1989年秋夜,彭埠老街口的照相馆后堂,王云良和一群文学爱好者围坐一堂,手刻油印的《小白菜》创刊号在此诞生。“那时写老街故事、记农时谚语,纸页间都是泥土味。”首批社员宋知文回忆。36年来,这份民间刊物记录了钱塘江传说、农耕技艺、拆迁乡愁,成为彭埠人的“文化家谱”。
然而,当年轻一代的目光转向屏幕,如何让“老故事”跳出纸页?
去年7月,我和团队伙伴通过研讨、访谈、问卷的形式,从20个社区、1473份居民需求调研中找到了答案:深化彭埠本地民间文化IP,尝试探索一条更年轻化、更趣味化地普及民间文化的新路径。
于是,我们以街道原有文化IP“小白菜”为灵感,为王家井社区打造了“小王兔”形象:头戴古井装饰、身披钱塘潮涌纹样、背包印古桥样式……无一不是社区的文化符号。“小王兔”牵着“小白菜”,像志愿者一样走街串巷,年轻人拍照发圈,文化符号就“活”起来了。
围绕这两个IP,我们创新了文化载体,打造了《小白菜“彭”友圈》漫画期刊,以“漫画+微课”形式吸引青少年,串联八大民间文化故事,分发至辖区22所学校、20个社区阅览室。同时,街道在“彭埠之声”中开通了电子专栏,每周连载,持续吸引青少年兴趣。
用“小白菜”讲好彭埠故事,让老传统拥有新表达。为此,我们还联合街道开发了彭埠民间棋(扁担棋)、郑家桥手绘麻布包、IP特色麦糕插签、明信片、藏书票、白菜特饮、文创扇子等文创周边,进一步宣传在地文化,助推这株“菜”不断破圈。
“输血”变“造血” 厚植文化雨林生态
事实上,早在3年前,我就与彭埠结缘。作为上城区社区学院老师,三年前我开始负责彭埠街道社区教育的联络指导工作。在不断了解“小白菜”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竟然同年同岁,这种莫名的缘分与情感纽带,让我更加珍惜并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特派员这一工作使命中。
在这一年中,我越发感受到“文化特派员”更像是一个符号。我的背后有许多个“我”,整个街道和我的派出单位都在通过这个符号来助力彭埠厚植基层文化。也许过去搞文化,靠的是像王云良老站长这样的“独木撑伞”,而现在,我们要种一片雨林。
怎么种?家门口就是课堂。
依托单位资源,我们推出《“彭友圈”里的老故事》系列课程,开发了像《“彭友圈”里的麦糕故事》《“彭友圈”里的“桥”故事》《“彭友圈”里的茶故事》等10类15门课程,惠及辖区2000余人,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课程需求。并且,我们推出了12个系列微课视频,让更多人通过在线的方式了解民间文化。
同时,我们联合街道开展民间音乐会、“小小说书人”大奖赛、“小白菜”杯文学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培养传承历史文化的青少年骨干,让老百姓从文化看客转变成文化主角,激活文化的自主活力。
如今,“小白菜”已逐渐蔓延成林,扎进了新土里。依托“文化特派员+”模式,一支“老匠人+新青年+小伢儿”的志愿队正让文化传承从“输血”转向“造血”。接下来,我们将带着15门民间文化课程传承人、42名“小白菜”文化宣讲员、N个青少年志愿者,走进20个社区,开展定制文化服务。今年我们已在各社区成立“小白菜”分社,实现“小白菜”IP文化打卡墙全域覆盖。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持续扩大我们的受众群体,招募更多如脱口秀、养生局等形式的年轻人,让这株“菜”持续茁壮成长。
我们相信,我们守的不只是老底子,更是未来种子——你看,新芽已在老根上冒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