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潮声丨“洋老板”涌入义乌,投资的不仅是生意

2025-09-13 20:03:08来源:潮新闻

在“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学外语是当地经营户的生存之道。同样的,讲中文,也是“洋老板”们做生意,融入“第二故乡”的必备技能。

随着巴基斯坦外商阿里卡姆兰在今年7月31日拿下属于自己的营业执照,义乌外资经营主体总量达到10000户,义乌以占浙江省六分之一的外资经营主体体量,成为全国首个外资经营主体破万的县级市。

现在的义乌,有1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此扎根。“洋老板”们做的都是什么生意?是什么吸引他们源源不断跨海而来?

义乌第10000户外资经营主体,巴基斯坦外商阿里卡姆兰接过义乌市阿瓦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一座能改变命运的城市

走进义乌市玛斐贸易有限公司样品间,塑料玩具、电子手表、日用百货琳琅满目,宛如置身于微型商品博览会。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公司负责人阿米尔,正忙着向客户介绍新品。

在10000户外资经营主体中,覆盖贸易中介、批发零售、餐饮、制造、商务服务等多元业态,以玛斐贸易为代表的批发零售业占比89%。投资来源覆盖全球六大洲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约占比81%。

阿米尔与义乌结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2013年,刚从浙江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阿米尔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带着非洲朋友的采购清单直奔义乌。“小到钥匙扣,大到家用电器,每天都有老乡找我帮忙买货。”雪片般的订单让他意识到,义乌不止批发市场这么简单,这是一座能改变他命运的城市。

外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采购。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以外贸采购员的身份穿梭在商铺间,阿米尔逐渐摸清了义乌商贸的“长红密码”——“拼柜出海”,哪怕只订500个发夹,也能和其他商户的货物凑满一个集装箱出口。

这种灵活性,也是印度商人维杰从广州转战义乌的原因。“广州适合大宗订单,但义乌能让小生意滚成大雪球!”2012年来到义乌后,他注册了义乌摩挪贸易商行,租下80平米办公室,靠着“一个货柜混装百款商品”的模式,把玩具、日用百货销往巴西、智利的超市。如今,公司规模从3人扩至15人,办公面积也从1层增至3层。

阿米尔和维杰的成长,与义乌商贸易的政策变迁同频共振。

2009年,义乌获得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权限,同时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权限的县级市,实现外资登记权限“从无到有”的质变;2013年,义乌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先照后证”“放宽住所”等8项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外资公司注册办理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政策红利下,越来越多“洋老板”涌入义乌。

外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采购。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近几年,玛斐贸易有限公司的业务增速明显,年均出口40多个货柜,年贸易额最高超过5000万元,业务覆盖东非多个国家。但和众多“洋老板”一样,阿米尔并不满足于“组货人”的角色,他们还有更大的雄心——从简单采购,迈向供应链整合。

2021年以来,阿米尔先后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开设了5家批发超市、8个大型仓库,形成了“义乌采购—非洲分销”的完整链条;维杰也正在通过大数据分析调整商品品类,让义乌百货更贴合南美市场需求。

外商的集聚还带来了“商帮效应”。通过“老乡带老乡”,被阿米尔引荐来义乌创业的朋友已超30人。“有人问我怕不怕竞争,其实义乌市场足够大,更多外商意味着更多商机。”阿米尔说,如今东非商人在义乌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不仅共享供应链资源,还联合开拓新市场。像维杰一样的印度商人,在义乌已超2800人。做生意之余,他们还成立了板球队,把这项印度传统运动带上了义乌的绿茵场。

这种“共生共赢”的生态,让义乌商贸业在全球贸易波动中依然保持韧性,2024年,义乌外贸出口规模占全国比重从2011年的1‰跃升至2%,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增长极。

“义乌作为县级市所展现出的营商环境优势和市场活力,印证了中国市场的广阔潜力和消费升级趋势,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的有力证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说。

在新赛道“掘金”

在义乌,对每一位外来创业者而言,有一样东西既富余又珍贵,那就是机遇。得益于良好的政策和营商环境,不少人对这里的认知是“遍地是黄金”。但是否有能力掘金,考验的是“洋老板”们的慧眼和胆识。

除了最显见、最热门的掘金赛道批发零售业,义乌的外资生态链中,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行业——211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7户制造业,分别位列第三第四。它们共同构筑起了这个以外贸为导向的“小商品世界”。

作为义乌第10000户外资经营主体的负责人,巴基斯坦人阿里卡姆兰,便是从外商们“老乡带老乡”的公益互助中,嗅到了商机。他的阿瓦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商务服务业,成立不到两个月已经接待了10多位客户。办公室里,还放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10多个国家,都是未来计划拓展业务的地区。

“我来义乌2年多,经常有老乡找我问怎么开公司、怎么找货源。我意识到,外商需要更专业的服务。” 阿里卡姆兰介绍,义乌的外资服务企业涵盖贸易咨询、商务代理代办、知识产权服务等多个领域。他的公司不仅是“中间商”,更是“赋能者”,即帮助外商融入义乌市场,连接中国与世界。

外籍青年参加“国际商贸AI应用”专项职业能力技能实操考试。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阿里卡姆兰的创业,踩准了义乌外资服务业发展的风口。2022年,《义乌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涉外服务十项举措》实施,涵盖了工作居留便利、外商生产经营等十个方面。去年5月,全省首个外商服务平台“义境APP”正式启用,集成126项服务事项,17项在线办理事项……愈发完善的“服务网”,让阿里卡姆兰这样的咨询公司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会帮客户对接‘义境APP’,还提供政策解读、市场考察等线下服务,让大家创业更省心。”

为了让外籍友人更好的在义乌就业、创业,义乌向考试合格的外籍青年发放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也门外商马基德的“二次创业”,则盯准了另一条赛道。他的化妆品工厂“美光化妆品有限公司”7月刚刚投产,曾经的“贸易中间商”变身“厂一代”,开始向“品牌创造者”转型。

18年前,马基德怀揣创业梦只身来到义乌,其开办的化妆品贸易公司,一年营业额最高冲到1.2亿元。生意虽好,他却始终没有停止思考——如何走得更远?去年年底,他萌生了自建工厂的念头。“中国产业链非常成熟,品类齐全。在国外建厂,很多原料依然要从中国运,为什么不直接在这里做?”马基德说,随着外商对产业链掌控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开始投入研发,追求高附加值。

义乌外商马基德。潮新闻记者 叶振宇 摄

这背后,是义乌对制造业的精准赋能:2020年《外商投资法》实施后,制造业领域外资限制全面取消;2024年,义乌推出外籍人才“创业一件事”联办,为外商提供厂房租赁、政策咨询、人才招聘等全流程服务,让“贸易商变制造商”的路径更顺畅。

如今,马基德1100平方米的厂房里,第一条粉单元生产线全速运转,未来还计划拓展口红、粉底液等系列彩妆。他的脑中有一张规划表:今年,他在迪拜设立了外贸公司,计划辐射中东市场。未来两年,他想整合化妆品上下游产业链,从原料研发到成品销售形成闭环。“义乌帮我实现了创业梦,现在我想让‘义乌制造’的化妆品走向更多国家,让更多人看到,这里不仅能做贸易,还能做实业,做品牌。”马基德说。

有生意更有生活

在大众所熟知的以外贸为导向的行业之外,还有一类生意近两年越发出圈,甚至一跃成为义乌城市新“名片”——外资餐饮业,现存443户外资经营主体体量大、覆盖范围广,行业占比位列外资经营主体第二。舌尖上的异域风情,让义乌成为了风味汇聚的“美食联合国”。

“这生动地揭示了中国市场不仅是全球的‘生意场’,更是宜居宜业的‘生活圈’。”在陈建伟看来,这是义乌独特的城市气质——有生意,更有生活。

义乌外商“老默”。潮新闻记者 叶振宇 摄

穆罕默德·礼萨的生活,从傍晚6时开始。华灯初上,义乌市稠城街道三挺路夜市又热闹起来。作为普斯汀土耳其餐厅老板,他推着小车,在夜市支起冰淇淋摊。人来人往,熟悉的人都亲切地喊他一声“老默”。

2008年,来自伊朗的老默第一次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看呆了!人山人海,商品多的看不过来,价格还便宜。”他一口气订了30万元的货物,带回伊朗后很快售罄,此后,老默成了中伊航线上的常客。

从外贸公司职员、翻译,到自己开办外贸公司,2015年,老默在妻子的建议下开辟新赛道。“当时义乌地道的外国餐厅不多,我们想把家乡的味道带来。”从选址到办证,在身边中国朋友们的倾力相助下,如今餐厅每天接待400多位客人,其中9成是熟客,老默自制的土耳其冰淇淋成了招牌,绵密的口感里藏着他对这座城市的眷恋。

一家土耳其餐厅,承载了创业者的“乡愁”,也见证了义乌外资餐饮业的变化:2010年前,义乌的外资餐厅多为家庭作坊式的“老乡食堂”,主要服务常驻外商。随着在义外商增加和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市场对异国风味的多样性需求激增,土耳其、意大利、东南亚等特色餐饮门店,在文化碰撞中孕育出独特的“义乌味道”,餐馆成了中外客商体验义乌开放魅力的“城市会客厅”。近3年,义乌外资餐饮主体增长近50%。

欧坦餐厅老板安纳斯。记者 叶振宇 摄

不止于此,同样被义乌吸引而来的叙利亚商人安纳斯,还在探索一条外资餐饮的“进阶之路”——将在义乌学到的中国餐饮模式“反向出海”。

2024年,安纳斯有意把自己开在广东的欧坦餐厅引入义乌,“上午提交申请,下午就拿到营业执照,全程没有任何障碍。”这种效率让他果断将集团总部迁至义乌,28人的管理团队,如今运营着全国7家分店。

今年,他将餐厅“复刻”回了中东老家。首家海外门店选址沙特阿拉伯,不仅完整沿袭了国内的经营模式,装修设计也由中国人操刀,预计11月正式营业。“我把中东的美食文化留在了中国,现在也想把中国的餐饮管理模式带到中东。”安纳斯透露,餐厅所有的装修材料都在中国预制,再经海运送到沙特组装,中国装修团队将赴现场施工指导。

如今,对义乌众多餐饮从业者而言,开店是生意,又不只是生意。在这座有情有义的国际创业城市,餐厅这个公共“文化空间”里,有结束板球比赛后聚餐庆祝的印度商人,有谈生意的各国客商,有前来打卡尝鲜的中国游客……不同的语言交织,述说着义乌的包容与活力。

“义乌已经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生态系统。”陈建伟说,这种融合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外商投资的粘性和可持续性,使其更愿意长期深耕中国市场,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者:肖淙文 何贤君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