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如何打造“诗和远方” 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浙”样干

2025-09-05 22:42:59来源:中国蓝新闻

中国蓝新闻讯 9月5日上午,全省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现场会在苍南召开。会上,五位代表就县域经济、基础设施、文旅融创等方面作交流发言。

强化产业统筹和政策协同

提升县域经济辐射带动力

省经信厅总工程师 李永伟

强化顶层设计,在完善政策体系上下功夫。先后编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工业大县勇挑大梁作用、支持省级工业重镇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缩小“三大差距”的政策举措,引导特色产业集聚、提升平台能级、加强企业培育和区域协作。

深化“两新”融合,在提升平台能级上出实招。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山区海岛县积极创建省级高新区。实施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三年突破”行动,对山区海岛县申报孵化器、小微企业园、专精特新产业园的量化指标放宽20%。印发《未来工厂梯度培育实施指南(试行)》,支持山区海岛县申报未来工厂梯度培育项目和试点企业。

发挥县域主导产业优势,在培育产业集群上见成效。支持山区海岛县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基础优势,创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和“新星”产业群,引导有条件的工业重镇主导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在集群“两区”遴选时对山区海岛县营收规模门槛下调30%。

聚力项目建设,在狠抓制造业投资上求突破。建立重大项目“四级分控”推进机制,打通“六未”项目梗阻。支持山区海岛县扩大有效投资,对申报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投资要求减半。

下一步,省经信厅将重点夯实产业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基本盘,坚持一体谋划、协同推进,为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样板厚植物质技术基础,贡献更大经信力量。

夯基蓄势 提质赋能

加快构筑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省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跃旗

坚持体检先行,统筹谋划基础设施布局。一是全面开展专项体检。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区域,在全国率先开展供排水、燃气等6个专项体检,全面推进地下管网隐患排查。二是系统编制改造方案。联合省发展改革委,指导市、县编制完成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统筹安排未来5年项目建设。三是突出空间协同共治。修订《浙江省城市道路管理办法》,明确新改扩建城市道路时同步建设多类型地下管廊,构建层级合理的地下管廊“一张网”。

坚持项目为王,加力推进设施改造提升。一是开展设施改造攻坚。深入实施污水管网提质、燃气管道更新等专项工程。二是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严控“谋划-建设-运营”全链条,强化设计审查、施工监管、第三方巡检全过程管控,全面提升县城和中心镇重点区域设施水平。三是加强“两重”“两新”政策争取。积极争取“两重”“两新”、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67个县城地下管网管廊项目获46.8亿元,23个县城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获5.98亿元。

坚持城乡一体,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各地制定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实现发展轴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全覆盖的目标和举措。二是明确攻坚重点。综合考量地理区位、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延伸的重点区域和项目。三是全力推进延伸。推动供水、污水治理、用能服务等一体化“6大工程”。

坚持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安全运行能力。一是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制定城镇污水、供水、燃气、道桥隧等隐患排查、安全评估等技术规范,在全国率先形成全领域的安全治理标准体系。二是推动一体化运维改革。按照“管网一体”“厂网一体”“城乡一体”要求,联合省级有关部门开展城镇污水设施一体化运维改革,推动城镇燃气规模化、扁平化改革。三是数字赋能行业发展。作为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省,积极推进韧性城市智慧管理系统建设,迭代燃气、污水、供水等应用场景,开发统一隐患排查及巡检工具,完善市政设施全生命周期运行监管机制。

下一步,省建设厅将扎实推动城镇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住建力量。

实施“三大战略” 缩小“三大差距”

全力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

苍南县委书记 张本峰

大干工业强县,扭住发展“牛鼻子”。一是以重大项目为引擎,发展动能全面激活。破解2000万方土石方消纳等难题,全力保障总投资1200亿元的核电项目施工,1号机组年底并网发电。率先布局海底廊道,落地全国首个深远海风电和6个近海风电项目,总投资近千亿,规模全省第一。二是以向新向绿为目标,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塑包产业借力GM2D全省试点、针纺织产业依托循环经济全国试点转型发展,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崛起。三是以招大引强为抓手,战新产业日益壮大。引进上市公司思创医惠、打造全国最大RFID生产基地,引进重塑能源实现港股上市、返投10亿元建设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引进汉禾总部、落地万吨级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引进峰飞eVTOL六大中心、推动小鹏汇天等头部企业落地,引进远景、通光、特变电工等项目,延链补链新能源产业。四是以产业平台为依托,特色产业提能增效。优化省级经开区产业布局。

大干大县大城,提升城镇承载力。一是提升集聚辐射能力。打造出浙BA主题街区、低空数智谷和税收超10亿元的建筑业总部大楼;打造高端滋补品集散中心。二是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成立亿元教育基金、亿元医疗基金;投用青少年文化综合体、千座甲等大剧院、吴前体育馆及全省唯一的县级CBA篮球公园。三是提升基础支撑能力。瑞苍、苍泰高速通车后,将实现全县域15分钟上高速;温福高铁、霞关港、低空航路航线全面推进,“海陆空铁”交通网加快构建。

大干无尽蓝绿,引爆文旅大IP。一是“168”开路。投资25亿元,用时3年全线贯通168公里环海公路,将东海岸、玉苍山等串珠成链,成为全国交旅融合典范。二是景区开放。全面放开景区门票,用业态和内容来提升文旅竞争力。三是理念开拓。突出运营前置,打造出龙台背咖啡等业态,实现运营引流、收益共享。突出轻重搭配,建成半山半岛旅游综合体,落地温德姆等高端酒店品牌,吸引本地青年参与文旅开发,打造出华东最适宜的冲浪基地,拉动当地旅游收入2500万元。

“人产景城”融合发展

迭代打造“小县大城”

云和县委书记 李忠伟

做深“人与城”文章,做到人口集中牵引不动摇。推动实现60%的山区农民下山转移、78%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80%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95%的学生和企业集聚在县城就读和发展。

做实“产与城”文章,做到产业集聚支撑不动摇。一方面,坚持以城聚产。木制玩具产值从4.05亿元增加到75.27亿元,正加快跻身百亿级“一县一业”。另一方面,坚持以产兴城。编制出台童话云和城市建设导则,将童话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产与城在空间规划、风貌特色、资源配置上深度融合,打响“万里挑一·童话云和”城市品牌。

做细“乡与城”文章,做到城乡一体融合不动摇。一方面,更加注重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建管并重推动城市管护资源、模式、手段向乡村延伸,深化山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有序推进产业进村和青年入乡。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兴村富民。深入实施“云和师傅”赋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云和雪梨“农业第一主导产业”,“一村一设计师”推进公园乡村建设,招募乡村运营合伙人实现1个乡整乡运营、6个村片区运营,带动重点片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保持15%以上增长。

做精“景与城”文章,做到因地制宜发展不动摇。充分发挥云和梯田5A级景区龙头作用,乘势推动云和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县城创建5A级景区城,“一城一湖一梯田”全域5A发展轴入选首批省级名单。

文旅融创 古今融合

奋力描绘中心镇共同富裕新图景

义乌市佛堂镇委书记 罗祖盘

坚持立足特色,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旅核心IP。以“有情有义在义乌”文化内涵为根,推动“六义”文脉在佛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项目驱动,全域旅游布局,打造省级度假区。聚焦“一山一寺一镇一湖一江”核心载体,内培外引增动能。激活重大项目支撑力。紧扣双江湖新区“一张白纸绘新图”的百年大计、市之重器,累计实施6个整村拆迁,保障23项工程、2100亩用地政策处理,重笔描绘义乌人民的“诗和远方”。

坚持融合发展,实现模式创新,打造共富发展轴。做强“旅游+”文章,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互动并进。聚焦“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消费”、“旅游+赛事”、“旅游+民俗”。

下一步,佛堂将拿出满格状态、干出极致效果,抢抓中心镇机遇,奋力推动佛堂文旅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省大局贡献更多佛堂元素!

作者: 编辑: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