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解码幸福清波门的文化密码

2025-09-05 11:01:39来源:上城报

区级文化特派员 陈 铮

区级文化特派员陈铮(右2)与杭师附小师生一起开展“我的中国心”活动

2024年7月,我有幸作为区级文化特派员被派驻到清波门社区。在这片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我与社区工作人员、居民朋友们共同耕耘,见证了幸福的涟漪在清波门漾开,汇聚成愈加紧密的同心圆。回望这一年,我付出与喜悦相伴,收获了与社区共同成长的珍贵感悟。

以需求为导向:让文化服务更“接地气”

初到清波门时,我深知文化工作不能“闭门造车”。通过开展“问需、问计、问效”的“三问”行动,我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深入走访社区,倾听大家的心声。一位老兵感慨道:“我们这好传统得传下去啊,关键得让年轻人乐意来、能参与进来。”一位年轻妈妈则提出:“要是有个场地,大人能聚聚、小孩能玩玩,那就太好了。”这些朴实的诉求,成为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双拥邻里小广场”进行了改造提升,在保留军民融合特色的同时,增设了互动市集、露天观影区,推出了“兵妈妈兵儿女”节日体验、“国旗国旗我爱你”开学第一课等活动。望着小广场上军民“共植新绿”“共包粽子”的温馨画面,看着老老少少围坐欣赏爱国电影时的融融笑意,我深刻感受到:唯有扎根群众需求的文化服务,才能真正焕发生命力。

以资源为纽带:凝聚共建共享合力

清波门社区虽小,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林徽因出生地、宋代玉器博物馆、千年古井等历史遗存,在探索中,我被它们深深吸引。如何激活这些资源?在街道的支持下,我们联动中国美院、杭师附小、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等12家单位,组建了“文化资源库”,开展了“礼玉之路”文化走读、“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培育、“林徽因读书会”等品牌活动。特别是围绕“地理中心—情感坐标—消费磁场”为主线打造的杭州城市原点活动,不仅唤醒了城市文化记忆,更激活了文旅融合新动能,两次登上微博同城热搜前十,全网传播量破亿,让更多人感受到杭城的独特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八段锦队伍的发展。从一开始只有寥寥数人参与,到后来邀请市武协专业老师进行系统指导,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在社区主理人霞姐的带领下,已形成一支近30名骨干组成的“国潮八段锦家族”,每周常态化开展活动。更令人感动的是清波门社区钱王祠艺术团的故事。这支平均年龄逾60岁的团队,登上了“强国复兴有我·红旗飘飘”杭州市群众性文艺巡演活动(文化特派员专场)的舞台,以《最美中国》的舞蹈,展现了银发群体的时代风采。这些温暖瞬间让我深切体会到:好的文化活动,正是要让每个参与者在互动中被看见,在集体中寻得归属的喜悦。

以创新为动力:激发社区文化活力

如何让宋韵文化“活”起来,让社区更有活力和魅力?我们尝试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并让居民成为故事的主角。在“跟着诗词走读杭城”活动中,孩子们化身“小讲解员”,在吴山脚下吟诵诗词;“文礼谐韵星光夜”活动上,曲艺演员用“小热昏”形式讲述社区历史;“中秋月圆邻里派对”中,退役军人家庭和外来务工者一起制作月饼。

我们还创新性地将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依托上城区社区学院资源,将“雷锋广场-清波驿站-礼玉之路-宋代玉器博物馆”等点位制作成“人文走读”导览视频,构建起“家庭打卡-线上研学-线下走读-积分认证”的立体化传承模式。为提升社区文化的自我造血能力,我们积极对接公益基金资源,着力挖掘和培育社区文化骨干与治理人才。目前,已有9位社区项目主理人正带领各自团队积极开展工作,共同推动美好社区建设。通过“文化特派员+社区主理人”的服务模式,有效激发了社区的内生动力。

回望这一年,清波门的文化密码就藏在居民的笑脸里,在共建共享的活动中,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里。作为文化特派员,我很荣幸能与大家共同破解这些密码。新的一年,我们将持续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培育带不走的文化生力军,让幸福清波门邻里文化圈有故事、有温度、有参与、有特色、有未来。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