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垃圾还能兑钱换物,上城靠“智慧分类”跑出民生加速度!
“一手拎着易腐垃圾,一手攥着待回收的纸板,下楼一趟既能精准分类投送,还能给纸板称重换积分——现在扔垃圾,比逛超市还方便!” 在上城区凯旋街道景芳三区,73岁的居民徐树英提起小区的垃圾分类新变化,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从“要我分”到“我要分”,这场发生在居民家门口的“垃圾革命”,正是上城区“生活垃圾智慧治理一件事”的生动缩影。
01
从“分开管”到“一体化”
治理模式全新升级
“以前居民扔完生活垃圾,还得拎着可回收物找废品站;我们社区干部光处理‘楼道堆物’投诉,每周就要跑几趟。”景新社区党委书记徐文君坦言,老旧小区垃圾分类曾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而如今,随着上城区 “生活垃圾智慧治理一件事” 的落地,景芳三区2242户居民率先享受到了“分类+回收”的一站式服务。
究竟什么是“生活垃圾智慧治理一件事”?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陈明芳给出了清晰解答:“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把前端垃圾分类、中端再生资源回收、后端智慧监管‘拧成一股绳’,打破过去‘垃圾归环卫、回收归市场’的分割状态。”与传统模式相比,其核心突破在于“一体化”——通过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统一运营全区841个小区的垃圾投放点与回收网点,让居民“扔垃圾”和“卖废品”在同一个点位就能完成。
“非投放时间将垃圾包丢弃在投放点、在投放点内随意散落垃圾等行为,一直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痛点难点。以前街道要靠3个人跑遍153个垃圾房,现在有了智慧系统,后台能实时看情况。” 凯旋街道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曾青山指着手机里的监管界面介绍,如今街道的103个定时投放点、50个误时投放点均配备了智能摄像头与积分机,“一旦发现垃圾落地,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推送给专管员,极大地提升了监管与处置效率。”
02
从“人工盯”到“智能管”
居民身边的 “智慧密码”
“您的纸板重0.22千克,可兑换21个‘智享币’,是否确认积分?” 在景新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点,徐树英将一摞旧报纸放在云秤上,屏幕瞬间跳出称重结果。她笑着说:“以前攒半个月纸板才够跑一趟废品站,现在随手拿来就能换积分,攒多了能兑垃圾袋、洗发露等日用品,孙子都催着我‘分类’。”
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居民体验上,更藏在治理的细节里。陈明芳介绍,上城区为每户居民发放“智享卡”,通过积分体系激励分类:定时正确投放易腐垃圾,每次可获5个智享币;可回收物则按重量和单价兑换智享币,积分可累积兑换日用品或现金。截至目前,全区已发放“智享卡”20余万张。
更智能的还有“AI监管员”。在景芳三区的垃圾投放点,摄像头不仅能识别垃圾落地、桶满溢等问题,还能监督专管员到岗情况。“以前总有居民错过投放时间,把垃圾扔在绿化带,现在系统一抓拍,督导员5分钟就能到场清理。” 徐文君说,自智能设备投用以来,社区环境投诉量下降了不少,垃圾房周边的“异味问题”也彻底解决。
03
“530”生活垃圾智慧治理模式
小垃圾里的大治理
构建“5分钟投放回收圈”,在生活小区推进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大件垃圾处置设施“三位一体”集成,实现生活垃圾“零落地”;同时落实五项治理举措,搭建“全民参与、全品类回收、全流程管理”的“三全”治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零错放”。上城区创新的“530”生活垃圾智慧治理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内涵。
在陈明芳看来,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关键小事”转化为“治理大事”的突破口——通过“一卡链接、一个标准、一体集成、一屏统管、一网联动”,既解决了居民分类的“不便之扰”,也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对徐树英这样的老年人而言,“530”模式是看得见的便利:不用再为攒废品占用楼道空间,下楼就能完成分类与回收;对社区干部来说,这是效率的提升:智慧系统替代了人工巡查,更多精力能投入到民生服务中;对城市发展而言,这更是生态文明与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
“下一步,我们要让‘530’模式覆盖更多场景,年底前实现监控、积分机制100%覆盖,让更多居民从‘参与者’变成‘受益者’。”陈明芳表示,上城区还将试点 AI 智能识别替代人工督导,让“智慧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治理的 “上城样板”。
从“垃圾堆放”到“资源循环”,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参与”,上城区用“绣花功夫”破解了生活垃圾治理的难题。正如徐树英所说:“现在扔垃圾不仅能换东西,还能让小区变干净,这样的好事,我们都愿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