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咱家门口那条河 | 守得井冽润清波

2025-09-04 17:00:00来源:清波街道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上城发布推出“咱家门口那条河”系列报道,邀请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等以亲历者视角讲述身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故事。他们口中的点滴变化,汇聚成了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

本期讲述人

杭州市首批“民间井长”陈曼绢

我叫陈曼绢,今年77岁。二十五岁那年,我嫁到吴山脚下,从此与郭婆井比邻而居。一晃五十年过去,它早已不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了我生命中沉静而深厚的老友。

图片

早年的郭婆井

早年,自来水还是稀罕物,家家户户吃的用的都是这井里的水。那时候的郭婆井还没人管,连井圈都没有,打水一直很危险。后来,自来水管装进了家里,井边渐渐安静下来。再后来,井水不再像从前那样清亮,有时甚至泛着异味。人们渐渐远离这里,我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活历史,得保护好它。

图片

2015年,我申请成为郭婆井的一名“民间井长”。从我接过这个名号的那天起,我就知道,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场漫长的陪伴。

图片

刚当井长那会,我就不断向社区和街道反映井水的问题。没想到,他们格外重视,很快请来专家团队为古井“会诊”。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守在井边,看着他们清淤、修井圈、做净化,就像陪一位老友慢慢调养身体。一个月后,郭婆井彻底变了样——围挡拆除的那一刻,阳光洒落井台,井水泛起粼粼金光,波纹与光线完美融合,映着我的两鬓斑白,也映着这座城市的绿。我知道,郭婆井重生了,而我们之间的纽带,也从那时起变得更加紧密。

图片

陈曼绢巡察郭婆井水质

十年井长路,我早已习惯了日日巡查、周周记录。捡垃圾、扫树叶、看水质,这三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哪怕生病了,也要去看一眼心里才踏实。有一次,几个小孩往井里扔石子,我连忙上前劝阻。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扔一颗、他扔一颗,石子多了这水也是要脏的。守护古井,不光是打扫,更是要把这份心意传下去。

图片

如今的郭婆井,净水甘甜清冽,冬暖夏凉。街坊四邻都爱来打水,洗衣服、冰西瓜,甚至装回家用。连住四条巷的人都会骑着自行车特意赶来,就为打上一桶好水。邻居们碰到我总要说一句:“格口井多少好嘞,比自来水还好!”我也常开玩笑回应:“是咯,就算遇到困难,格口井啊有得吃的。”这水啊,用的人越多,水质就越干净,人跟人之间的情谊,也会越深厚。

图片

但我心里,始终还有件放不下的事——想让郭婆井从清波走出去,被更多人知道、记住。这砖瓦墙上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知道她故事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什么时候能把这字描清晰了,郭婆井的存在也就更清晰了。现在,只有靠井吃水的街坊邻居才对这口井有深感情,就算搬走了也会偶尔回来看看。

女儿和外孙几次接我去他们那儿住,让我享享清福。可我割舍不下这口井。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接班人,“听”得懂井的语言、“闻”得到水质细微的变化,真正地爱护古井。

采访感言:

郭婆井的变迁,不仅是一口古井的重生,更是杭城记忆的温柔延续。陈曼娟守井十载,将热爱变成了习惯,把责任守成了本能。清波街道的古井旁、巷弄里,还有许多像她这样的守护者,一遍遍向市民游客讲述清波的古井护水故事。这口井,映照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二十年实践,也见证着“双碳”的五年光阴。“民间井长”们的红袖章洗了又晒,颜色渐渐淡去,心意却逐年更浓。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