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在上城·我们这一年 | 桥韵稻香润南星 文化创生绘新篇
自上城区文化特派员制度全域推行以来,14名文化特派员以专业素养为基、以基层需求为要,至今已派驻一年。在此期间,他们锚定职责坐标,充分释放自身文化积淀与专业势能,聚焦特色项目培育与文化品牌塑造,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的精准送达,有力促进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为回顾工作历程、总结工作成效,现开设“文化特派员在上城・我们这一年”栏目。该栏目将以文化特派员第一视角,呈现工作实践、典型案例,分享心得感悟及未来展望。此栏目旨在提炼工作经验,凝聚各方力量,为上城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本期讲述人
区级文化特派员 刘旭强
站在海月桥头,晚风裹着龙山河的水汽拂面而来。桥下,几个孩子举着自制的荷花灯嬉笑跑过;桥上,八十岁的王阿婆轻抚石雕对我说:“这纹路我摸了六十年,今天才听懂它讲的是漕运故事。”
一年前,当我以文化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南星街道海月桥社区时,未曾想过:这片沉淀着皇城根记忆的土地,竟能在文化创生的浇灌下,生出如此鲜活的枝蔓。
区级文化特派员刘旭强(图中执旗者)组织学生开展“乐学南星”文化走读活动
破土生根:文化服务筑根基
文化不是标本,是生长的根系。我们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秉持“挖掘在地文化、激发居民活力、赋能社区治理”的核心理念。以街道及社区独有的“一田(八卦田)、一桥(古海月桥)、一路(龙山河文化走读线路)”为筋骨,以“五个一”工程为血脉——即打造一个文化空间,让居民有去处;开发一条走读线路,让文化能触摸;培育一批文化创客,让群众当主角;举办一场美育展览,让艺术进生活;汇编一本创生作品集,让成果可传承——将文化深植社区肌理。
这方社区虽不阔大,仍匀出299平方米,辟作公共文化的栖居地,精心打造了稻田读书文艺空间。
为了让空间流淌起文化的血脉、长出精神枝叶,我积极引进上城区社区学院的课授资源,联合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基金会、上城区社区学院,将“慧龄空间”项目资源导入稻田读书文艺空间,六十余场活动在此生发:美院学子的宋画课上,八卦田跃然纸上;古籍修复工作台前挤满好奇的孩童;“慧龄空间”里,银发族越调吟诵的声腔与亲子阅读的童声交织成韵……挂牌“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那天,老党员阮叔抚着书柜感叹:“从前打疫苗的地方,现在满屋书香。”
古桥的苏醒更令人心潮澎湃。我与社区文艺团队、居民共同策划“月满海月桥,诗意中秋夜”纳凉晚会,联袂社区学院艺术团上演“舞动海月桥,献礼颂祖国”古典舞展演。中秋夜,居民提灯踏桥吟诵《海月桥畔中秋夜》,月光倾泻龙山河面,仿佛与八百年前的漕运灯火重叠。国庆古典舞展演以桥为台、流水为幕,舞者水袖拂过桥栏青苔时,围观的老街坊红了眼眶:“这石头桥,活过来了!”
扎根生长:居民主导焕活力
真正的创生,是让居民成为主角。
我走访社区的文化达人、居民骨干,多次拜访原杭州火柴厂厂长、非遗传承人胡午寅,并在十亩田老旧小区改造之际,联同社区将小区的公共空间打造成了火柴非遗文化馆,让专业资源在基层有了实实在在的承载点。在火柴厂旧址焕新的“十亩优享家”,老胡带着年轻人探讨“火柴文化的昨天、今天与未来”,共话如何让“老火柴”点燃新创意。隔壁“甜蜜驿站”的相亲角,成了社区红娘陈阿姨的“主战场”:“用百年薪火牵红线,这缘分格外珍贵!”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无限的。我与南星智和同心荟朗诵社、南星·有意思书房反复打磨,优化“乐学南星”文化走读线路,将散落在街头巷尾、水岸田间的文化遗珠一一串联,让南星学子读懂并热爱家门口的每一处遗迹。
当编撰《南星谣》作品集时,社区学院陈老师递来文稿《时光船票——南星桥下的归乡记忆》:“一张泛黄的船票,在风中无声地书写一封永难寄达的归乡心语……”社区摄影达人老施在钱塘江复兴大桥边静静守候三天,只为捕捉晨雾漫桥的精彩瞬间。尤为令人惊喜的是胜利山南的忆泋小朋友,她用稚嫩画笔描绘出南星十景之一“铁轨溯光·白塔流云”的景致,创作出作品《开往春天的“星”列车》,并许下纯真心愿:“愿家乡搭乘这趟列车,越来越好。”
当“桥韵稻香·乐活南星”走读线路获评省级优秀,当清河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在田野写作课后捧着征文一等奖证书说“八卦田的泥土里藏着密码”,我豁然顿悟:所谓文化创生,恰是让千年文脉化作春分细雨,润物无声地滋养今人生活的烟火日常。
繁花满枝:邻里共融烟火暖
这种 “以文化聚人心” 的氛围,更让邻里隔阂少了、情谊纽带多了。
家住在复兴南苑的陈大姐和赵阿姨,住的楼幢挨得很近,住了三年,碰面只觉眼熟从未搭腔过。7月3日的南星菜市“以书换蔬”活动上,陈大姐看见赵阿姨用书换了一把青菜,多问了句,两人搭上话,这才熟络起来。在赵阿姨帮助下,陈大姐也拿了家里的旧书换了袋番茄。活动后,两人常约着一起参加社区活动,复兴礼花园启动仪式上还一起体验了插花。现在,俩人成了好姐妹,常一起去菜场,凑着说说话。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让“对门不相识”成了“常来往”,悄然赋能着基层治理,让社区在共建共享中更添温度与效能。
如今,南星菜市的烟火气里蕴藏着生活智慧。大厅中央的“南星智邻” AI 数字人尤为醒目,与居民畅聊党的理论、细说南星宋韵。八卦田专柜的紫糯米还沾着露水,隔壁咖啡摊的拉花飘着焦香。墙上的“劳动影像志”,理发师阿九指着自己照片打趣:“把我拍得太帅了,比年轻时还精神!”
草木葱茏的复兴礼花园深处,正孕育着新故事。这里浓缩着“天工阡陌·稻浪鎏金”等南星十景的宋韵美学精髓。社区艺术达人常姨感叹:“一步一景,仿佛穿越时空,这就是咱南星的‘文化魂儿’。”未来,孩子们将用植物拓染把银杏叶留在帆布袋上;金婚夫妇将在紫藤架下定格幸福时光。路过的老伯笑着说:“这片小天地,装着我们大幸福!”这片400方的绿岛,让钢筋森林里长出了邻里温情。
回望项目启动以来的三百多个日夜,其展现的蓬勃生机,是多方力量汇聚浇灌的结果。区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区教育局、区社区学院以及南星街道的鼎力支持,专业力量的深度协同,以及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居民和文艺社团的倾力付出,缺一不可。
深耕远望:沃土绵延启新程
站在新起点,我们看见更辽阔的田野——
让创客扎根:从“南星谣”作者中孵化文化能人,把古桥纹样变成首饰,让农谚化作童谣绘本;
让品牌发声:与美院共创“桥韵稻香”LOGO,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
为善治赋能:串联菜市烟火、食堂暖香、书房灯火、花园绿意,编织“15分钟文化学习生活圈”,让居民尽享触手可及的便捷与暖意。
文化本不该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应像河水一样自然流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如今走过复兴南街——早餐摊的热气漫进稻田书房的咖啡香,买菜归来的主妇在花园读诗,古桥二维码旁围着戴红领巾的“小讲解员”……
当文化能真正走进“百姓门槛”,它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被触摸、被感知、被传承的生活一部分。就像老人们讲的谚语、节日里的传统习俗,这些“流动”的文化才更有生命力,也更能让大家产生共鸣和认同。
田在稻香里呼吸,
桥在月色中苏醒。
而我们播种的故事,
正在生长出跨越时空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