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 以“潮”为墨
区级文化特派员 胡馨之
区级文化特派员胡馨之(右1)在社区开展传统国画相关课程和活动
初次踏入钱塘社区,江风携着钱塘潮的气息扑面而来。“潮”字高悬于社区标识之上,仿佛一种无声的召唤——这里不仅是杭州迈向“钱塘江时代”的封面之地,更是传统文化与国际潮流激荡的港湾。
作为区级文化特派员,我攥紧采荷二小教师团队的教学资源,心里默念:要让“潮水”涌进寻常百姓家。
“国艺照本塘”:老土壤发新枝
四季青街道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街道牵头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我与辖区内的非遗老师们共同努力,达成了共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学习活动,通过互学互鉴的方式,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播这些非遗技艺,我们运用了“Ms.胡·秀四季”短视频的视角,街道和社区也积极帮我记录了许多创新和传承的鲜活故事。通过这些努力,微雕、黏土捏塑和掐丝珐琅画等非遗传统技艺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示,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
我发现,利用好四季青本土的文化资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的社区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通过进一步的挖掘和传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本土文化资源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正当潮”:文化体验点的升级
去年年末在杭州大厦501举办“钱塘潮-国际潮”乙巳新春主题书画展。我们的画展将这一年来的优秀作品做了个集锦,涵盖了书法、国画、油画等多个领域,200余幅精美作品,这其中有94岁年纪的奶奶、也有7岁小朋友的作品。
当天的活动,我们还邀请到了书法老师们为我们的居民朋友写福字送春联800余幅。活动现场氛围热烈,让居民感受到烟火气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街区的文化艺术之美。
此次画展的顺利举办,离不开采二集团美术组教师团队的全力支持与协作。我们携手优化了钱塘社区的传统文化体验点,布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场景,并组织居民前往中国美院、浙江美术馆开展研学活动。大家更有幸与书法家池长庆、楼可程老师“零距离”交流,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中秋月圆夜,社区活动室里暗香浮动。我将新折的桂枝传递到居民手中:“摸摸叶脉的纹路,闻闻风里的甜香,再提笔画出你心里的那株桂花。”
指尖触到桂枝的孩子“咯咯”笑起来,白发老人闭目轻嗅,笔尖洇开的墨色里,千年月桂在团扇上亭亭玉立。当妈妈为女儿眉间贴上花钿,一句“原来桂花可以这么美”的轻叹,让我看见传统文化苏醒的微光。
“国际共赋美”:艾草香里的地球村
土库曼斯坦的志愿者“月亮”初次触摸艾草时惊呼:“这清香是中国的护身符吗?”她将亲手扎制的艾草花篮拍照传回家乡。泰国姑娘刘慕琳在国画课上更道出真谛:“我们语言不通,但荷叶的墨色晕染时,我的心和你们跳得一样快。”
国际亲子家庭,成了最鲜活的文化纽带——东方的写意与西方的抽象,在同一张宣纸上相遇,晕染出跨越光谱的彩虹。如今,年轻的志愿者们主动承担起“即时翻译”的角色,温暖陪伴、细致沟通,让这座“文化码头”停靠更多来自世界的友谊之舟。
“潮”玩向未来:活力筑新景
接下来就从万象城ON街、来福士、杭州501大厦这些年轻人扎堆的潮流出发。依托咱们自己的“青你来show”街头演艺品牌,我们想了个招儿:拉着商户一起“串门儿”!我们准备带着居民走进店铺开展文化活动,还可以和品牌一起捣鼓不少“联名爆款”,都是些新奇有趣商品。这么一来,“吃、住、游、购、娱”变得更多元化,打造成一个个有特色、有活力、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消费新场景。
站在钱塘社区城市阳台眺望,江水正奔赴东海。我背着画具走过钱江新城,橱窗里的潮玩店闪烁霓虹。推开一家店门,向年轻主理人提出合作方案:“把居民手作团扇放进你们的国潮展柜,可好?”
她眼中的亮光让我确信——文化特派员撒下的种子,终将在世界的土壤里开出漫野繁花。
文化生根的声响,原是万家灯火里绽放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