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皋城村 种下“桃花坞”
省级文化特派员 阎 敏
省级文化特派员阎敏(中)带着文创产品3D打印“桃花坞”助力浙BA上城队
第一次听说丁兰街道皋城村,以为很近,因为它在主城区。点开导航它却在25公里之外。经过49个红绿灯,导航把我带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杭州”,一个皋亭山脚的美丽村庄。
村民们自豪地告诉我,这座山是杭州最古老的山,它出生时,杭州还是一片汪洋。哦,2.5亿年前,有点远。
进村第一印象——富。集体经济破亿、村民人均收入超10万,28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钱包鼓起来的皋城人,眼里却藏着点期待。“阎老师,咱不能光口袋富,脑袋也得富啊。”村支书俞建国一句话把我拉回现实,这“富村的烦恼”成了我工作的起点。
皋城有山,杭州最古老的山脉皋亭山,也是生物多样性基地,却讲不出新故事;皋城有桃,全省规模最大的千桃园,每年春日粉云蔽日,却难逃“三月赏花四月无”的困境。
如何让“山文化”与“桃文化”从自然禀赋跃升为持久的文化标识?如何在两年任期内,为村民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记者出身的我揣着笔记本扎进村里,联合街道青年宣讲团,与村民、非遗传承人、农家乐创业者围坐畅谈。“不如做个大家都期待的‘桃花坞’吧!”在走访的过程中,这个想法应运而生,随即就得到了区里、街道和村委的认可。
纪录片导演周勇、农创客吴金梅、网红教师王杨军……各界力量不断汇聚。集思广益间,在“娘家”浙江经视的支持下,“小阎皋事”《文化特派员走村日记》系列视频应运而生,全网点击量破百万。“桃花坞”的蓝图初见雏形:以“乡村文化博物馆”集群建设为切入口,梳理编纂新版《皋城村村志》,新建村史馆,提升婚史馆、孝廉馆,并重点打造核心场馆桃花坞艺术馆,融入现代创意、中医药养生、桃花祈福等元素,构建一个全龄段喜爱、既能“打卡”也愿“刷卡”的乡村文化地标。
方案成型后,落地面临考验:全粉色的建筑村民能接受吗?除专项资金外还需自筹150万元,大家能同意吗?村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我满怀忐忑。当项目规划和预算公布时,台下齐刷刷举起的手臂,传递出无比的信任与热切的期待。这是全省首例村民自筹支持的文化特派员项目,村民用集体经济的真金白银投下的赞成票,是对我们工作最滚烫的认可,被信任的感觉真好!
这一年来,我春天跟着村民采艾草做青团,夏天在田里和村民分地种菜,秋天和非遗传承人讨论“桃文化”文创,冬天在农家乐和老板娘制作熏鸡。我坚信,文化大餐绝非“送外卖”,而是要与村民携手“下厨”。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文化正深深“长”在皋城的土地里:熏鸡承载温州移民乡愁,青团化身“山野馈赠”符号,桃花坞艺术馆和乡村大舞台成为村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会客厅”。首批系列文创产品成功发布并走进杭州市文博会,“杭州桃花坞乡村博物馆集群”已成为区域文化地标,年接待量超10万人次,开放超330天,年均举办展览12场。
眼下,桃花坞艺术馆和乡村大舞台外立面即将完工,当“红墙”德寿宫、“黄墙”灵隐寺成为文化地标时,我期待着某天,人们会因“粉墙”桃花坞而想起上城的这片桃花源。
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文化+商业”跨界合作,与成熟品牌联名开发文创周边,让游客的桃源之旅化作可珍藏的回忆。更长远的目标,是让皋亭山成为强大的“文化引擎”,以“山文化+桃文化”为纽带,辐射带动丁兰全域文化协同发展,最终打造一个“看得见山、记得住乡愁、带得走文化”的“桃源丁兰”。
值此“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皋亭山脚下的乡村路径,直接承载了“两山”理念在都市核心区的实践,意义深远。我们守护皋亭山的绿水青山,更致力于用文化为其赋能,让金山银山充满人文温度。
回首近一年的特派员工作,我深刻体悟到,“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顺序不能颠倒。只有让“司空见惯”的乡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文化流动起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