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伤痕,一身勋章!近百岁老兵抬脚瞬间,网友泪目……
“这是抗美援朝的时候冻坏的。”“这是淮海战役炮弹打伤的。”“还有这里、这里……”简朴的房间内,近百岁的老兵抬起脚、挽起袖子,细数身上的累累伤痕,声音洪亮、目光如炬。
“我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戴着满身勋章,老人坚定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岁月仿佛倒流,青春与热血再度奔涌。
在上城发布全媒体平台留言区,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被这一幕打动,写下评论↓↓
老兵名叫马相生,1928年11月出生,浙江嵊州人。他1945年5月加入新四军,曾先后参加孟良崮战役、苏北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3月退役。曾任原江干区体委副主任。
下面是马相生
对那段光辉征程的追忆
放牛娃的烽火征程
我的故乡,在嵊州那片质朴的土地上。“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这般凄凉的写照,恰似我家境的真实映照。祖孙三代皆为地主家的长工,爷爷在我尚未来得及留下深刻记忆时便悄然离世。全家蜗居在他与奶奶用泥巴和烂草搭建的土坯房里,那破败的屋子,承载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七岁那年,命运无情地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如同一棵大树轰然倒下,家庭的重担瞬间压得人喘不过气。家中一贫如洗,连供我读书的费用都拿不出。为了能有口饭吃,十三岁的我,便上山为地主放牛,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十五岁时,又跟着私盐贩子挑私盐,在那旧社会的黑暗中,尝尽了“人下人”的无尽苦楚。
1945年5月,那是一个改变我命运的时刻,我毅然加入了新四军。
在部队里,我成为了一名吹号兵。这个岗位,看似平凡无奇,没有步枪手枪的威风,也不配备凌厉的手榴弹。平日里,只是在起床、吃饭、休息的时刻,用号声传递着时间的讯息。战友们常常调侃我是“吊儿郎当喇叭兵”,那略带戏谑的话语中,也有着几分轻松的意味。然而,当战斗的号角吹响,便容不得丝毫的懈怠。吹响冲锋号、联络部队,这些重任都落在了我的肩上,也因此,我常常成为敌方首要攻击的目标之一。这个岗位,如同一条隐秘的线,悄然为我今后的军旅生涯埋下了伏笔。
1945年六七月间,我们接到了攻打宁波的艰巨任务。
彼时,日本军队在宁波构筑起了一道道看似坚不可摧的军事防线。我们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均处于劣势,正面突破,无疑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我们选择从上虞启程横渡钱塘江北侧,乘船在茫茫江面上漂泊了三天三夜,最终从江苏莲水上岸。许多战士从未坐过船,晕船的痛苦如影随形,吃不好、睡不好,呕吐不止,那艰难的旅程,每一步都写满了艰辛。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转机。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黑暗的天空;9月初,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抗日战争敲响了胜利的钟声。
我和战友们欢呼雀跃,那一刻,所有的苦与累都化作了值得的微笑,仿佛所有的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美的回报。
入了党、负了伤
抗战的硝烟渐渐散去,但我的军旅生涯并未就此止步。部队经过休整,入编了赫赫有名的华东野战一纵队(即华东野战20军),开启了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征程。这段经历,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我心中闪耀着自豪的光芒。
我先后投身于孟良崮战役、苏北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那一场场战斗,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我眼前不断展开。有一年过年,当别人沉浸在放鞭炮、吃年夜饭的欢乐氛围中时,我们刚打完一场激烈的战斗。炊事员没了炊具,每人只能分到两三个柿饼当作年夜饭。那简单的柿饼,却承载着战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解放战争期间(1948年5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党组织找我谈话,轻声问道:“你要不要入党?”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要入了!”那坚定的语气,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
后来,在党组织的教育下,我懂得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深刻含义。这些,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军人的更高要求,也成为了我此后人生道路上对自己的严格准则。
我与危险、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发生在淮海战役战场,那也是我第一次负伤。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我们像铁箍般包围了敌人。即将冲锋时,我正准备吹响冲锋号,一颗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弹片如冰雹般嵌入肩膀、腰部和右脚,我瞬间失去了意识,整个人被鲜血浸透。在军部医院动完手术,直到一天一夜后我才苏醒过来。
伤愈之后,部队安排我去山东的残疾军人收容学校养伤,我坚决地拒绝了。尽管弹片留下的伤,让我的行动变得有些不便,但我坚定地告诉部队:“我觉得我还能上,更何况,我还没有看到解放的那一天。”其实,当时我的右脚已被认定为二等残疾,但那颗炽热的心,从未停止过对战斗的渴望。
年轻时的马相生
跨过鸭绿江
1950年11月,一纸新的命令,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平静的天空——上级派我们去抗美援朝。
这次命令来得如此急促,大家甚至来不及做任何准备,但没有人有丝毫的犹豫,说走就走。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旅程,竟为我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句号。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路上无暇吃饭,只能嚼着每人五斤的压缩饼干,匆匆登上火车。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
冬天的朝鲜,寒冷如冰窖,夜里最低气温竟低至零下40多度。战士们呼出的热气,瞬间在眉毛上结成了冰霜,一个个都变成了白眉毛士兵,那模样,既有些滑稽,又让人心生怜悯。
遗憾的是,到了朝鲜战场,我却未能投身战斗。
因为我的右脚之前受过伤,在朝鲜战场的严寒中,再次受到刺激,开始溃烂、起泡,很快就失去了知觉,无法再行动。50天后,我回到佳木斯医院疗伤,医生告知要锯掉脚趾和一部分脚掌。
至此,我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句号。虽然心中充满了遗憾,但我觉得自己依然是幸运的。我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然而,我的很多好战友,却在战争年代长眠于地下,其中也包括我的入党介绍人。他们的身影,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思念。
我一生中历经的大小战役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莱芜战役。那次,我们连一百四十多人,最终活下来的只有十二个。那场战役中,敌人大量使用燃烧弹,大部分战友牺牲于火海之中。夜里,我常常从梦中惊醒,那战场的惨烈景象,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我的心。
如今,影视技术日益发达,许多战争题材,特别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拍摄得精彩纷呈、真实动人。但我总是看上一会儿就不敢再看,电视里的角色,总让我想起我的战友们。想起他们,我的泪水便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那是对战友深深的怀念,也是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无尽追忆。
向老兵致敬!
勿忘历史,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