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做大金山银山 浙江拓宽“两山”理念转化路径
为期一周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日前收官。浙江各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书写生态与经济双向奔赴的发展新篇。
在舟山岱山秀山岛海域,一个酷似银灰色“小提琴”的装置横卧于两岛之间,这就是我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登上距海面28米高的总成平台,脚下,湍急的海流是“演奏家”,正拨动水下22米深处的“琴弦”,也就是直径15米、长7米的巨型涡轮叶片。它们随涨落的潮水自动掉转方向,将澎湃海流转化为稳定电流。
中国新闻社记者官 逸伦:在外面来看就觉得非常壮观。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原来还有潮流能发电这样一个清洁能源的发电方式,而且已经并网发电了。背后有很多科研人员付出的努力。
在潮水里“捕获”电能,要面对复杂的水域情况和海洋腐蚀等多项技术难题。项目总工程师林东说,团队历时8年,成功研发了世界首台“3.4兆瓦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系统群,采用“平台式+模块化”路径来破解海上安装运维、垃圾防护、电力输送等关键难题。截至目前,这个发电站已连续运行超97个月,总并网电量已超783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7800多吨二氧化碳。
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项目总工程师 林东:我们也经历四次迭代,潮流能的度电成本从第一代的106元一度电,现在已经1.1元一度电。预计再迭代一到两次,潮流能度电成本会低于3毛以下,就低于火电,最终达到产业化的技术目标。
如同潮流能源源不断转化为绿电,浙江正加速布局绿色产业、新兴产业。走进位于嘉兴平湖的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这里吸引了30家氢能企业落户。氢能重卡、氢能大巴、氢能无人机,产业园企业研发的各种氢能产品已应用于嘉兴港区运输等各个场景。2022年,国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企业国鸿氢能将总部搬到产业园,成功打造全国首艘内河64标箱氢燃料电池动力集装箱船舶“东方氢港”。船舶以氢为燃料,排出的是水。公司技术总监郭文革说,去年年底,“东方氢港”号成功下水,如今,国内首条绿色氢能内河集装箱运输专线即将开通。
国鸿氢能公司技术总监 郭文革:预计是我们本月的月底开始去做试运营,它是一个64标箱,也就是1450吨的船。它是能够装550公斤氢,跑380公里。从乍浦跑到杭州的下沙,单程是120公里的。如果按照原来柴油发动机去核算的话,大概每年的碳减排量能够到700吨。后续效果好的话,嘉兴这边打算再推出20辆。
挖掘新兴绿色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故事也在浙江不断上演。在温州乐清湾畔的正泰量测产业园,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工厂”,产业园的每一度电的流向、每一块物料的轨迹都被精确追踪。漫步园区,处处可见“绿色密码”,20%的电力来自屋顶的3000块光伏板,年减排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4.7万棵树木;储能系统如同一个巨大的“绿色充电宝”,年调节电能可满足1000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需求。
正泰仪器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吴斌:甚至我们这边路灯,每天都是要做三次调光的。晚上我天黑的时候开到80%,然后到晚上十点钟开到60%,到凌晨两点钟开到30%。就这个园区来讲的话,我们做智能化改造,装了很多仪表,装了光伏,装了储能,能耗大概降了百分之二三十。
20年来,浙江不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努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比如,支持生态优势突出地区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涌现了丽水山耕、安吉白茶等一大批生态富民产业“金名片”。健全绿色金融机制,丽水针对水电站、供水企业等发放“取水贷”超100亿元,嵊泗县“嵊泗贻贝”地理标志商标质押贷款实现授信35亿元。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麻胜聪:我们以发展理念深刻变革,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持续开展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先进制造业。美丽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