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文化特派员在上城·我们这一年 | 遇见笕桥,播种文化

2025-08-18 15:26:10来源:区文明办 笕桥街道

自上城区文化特派员制度全域推行以来,14名文化特派员以专业素养为基、以基层需求为要,至今已派驻一年。在此期间,他们锚定职责坐标,充分释放自身文化积淀与专业势能,聚焦特色项目培育与文化品牌塑造,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的精准送达,有力促进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为回顾工作历程、总结工作成效,现开设“文化特派员在上城・我们这一年”栏目。该栏目将以文化特派员第一视角,呈现工作实践、典型案例,分享心得感悟及未来展望。此栏目旨在提炼工作经验,凝聚各方力量,为上城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本期讲述人

区级文化特派员 刘春廷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作为上城区派往笕桥街道的文化特派员,已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和生活气息的土地上耕耘了一年有余。回首这段时光,日历本上贴满了活动的便签条,心间充盈着沉甸甸的收获与对未来更深的期许。这一年,我不仅是在“送文化”,更是在“遇见”笕桥,遇见这里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遇见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土壤中焕发的勃勃生机。

图片

区级文化特派员刘春廷(第二排左三)在结对的水墩社区开展关爱老人便民服务活动

看见:居民心中那盏不灭的文化灯火

初到笕桥,我怀揣着满腔热情,也带着一丝忐忑:居民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答案很快就在一场场活动中清晰浮现。

记得“沁园春”文化社第一次开课,金箔画体验的报名链接瞬间被“秒光”。课堂里,从银发老人到稚嫩孩童,大家屏息凝神,指尖小心翼翼地贴上薄如蝉翼的金箔,当一幅幅金光熠熠的作品完成时,那份纯粹的喜悦点亮了整个活动室。簪花、螺钿胸针、凤冠制作……这些曾经或许只在博物馆里见过的非遗技艺,当它们在居民手中“活”过来时,我看到的不只是技能的习得,更是那份对传统文化根脉的认同与自豪。

一位阿姨捧着亲手做的凤冠,笑着说:“感觉自己像穿越了,老祖宗的手艺真美!”全年70余场活动,手工体验、户外研学、文艺展演、游园会……场场人气爆棚。这让我真切地“看见”:高品质的文化生活,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日常、触手可及的烟火气,是满足精神需求、增进邻里情谊的“刚需”。

图片

感受:传统文化在街巷间流淌的暖意

笕桥,古有“笕十八”味中药名动一方。如何让这份独特的本土文化基因“活”在当下?我和街道开启了“遇笕”养生品牌的探索。携手百年老字号方回春堂,我们一头扎进药香里。

策划“遇笕”夏天系列视频时,麦冬的清润、莱菔子的消食、东桑叶的疏风、冬瓜子的利水、薄荷的清凉……我们用镜头捕捉药材的形态之美,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养生之道。没想到,这些专业实用的内容一经推出,就在居民群里“刷屏”了!累计播放破万,后台还收到留言:“照着视频配了养生茶,喉咙舒服多了!”“原来家门口的草药这么灵光!”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古董,它与现代人的健康追求、生活智慧天然契合。那份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就藏在居民们认真观看视频的眼神里,藏在“养生工坊”跟着专业医师学做八段锦的整齐动作里,藏在捧着根据“笕十八”研发的养生茶细细品味的满足里。从深耕水墩社区,到将“遇笕”品牌辐射多社区,我努力让笕桥的药香,飘进更多人的心田。

图片

领悟:特派员是桥梁,更是播种者

这一年,最让我动容的,是文化在“人”身上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在“沁园春”培育营,我们聚焦衍纸和剪纸等非遗技艺的传承,看着孩子们从笨拙地拿剪刀,到能独立创作出“蕙澜居”“潇湘馆”这样充满诗意的衍纸作品,再到完成30余件家风家教主题的精美剪纸作品,那份专注与创造力令人惊叹。活动结束,孩子们争相把作品带回家,骄傲地展示在客厅、书房。一位家长发来照片,留言说:“孩子从来没这么投入地做过一件事,谢谢社区!”这让我“领悟”:文化特派员的工作,远不止于组织活动。

我们是桥梁,连接着专业的文化资源与基层的渴望;我们更是播种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美的种子、文化的基因。看着社区的舞蹈队、合唱团、戏曲社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看演出”、“庆俞年”长者生日会等平台上自信绽放,我更加确信:培育一支支扎根社区、富有活力的文化队伍,让居民从“看客”变成“主角”,才是文化繁荣最深厚的土壤,也是我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图片

前行:深耕沃土,静待繁花

一年的实践,让我深感文化工作的意义重大,也看到了挑战。比如,如何把同样精彩的文化服务更有效地送进园区、楼宇,点燃年轻白领的热情?如何发掘和培养更多有热情、有能力的社区文化带头人,解决“带头人难觅”的问题,让文化队伍实现可持续的“传帮带”?这些都是未来需要重点破解的课题。站在新的起点,我对在笕桥继续这份事业充满信心与憧憬——深扎本土,品牌更“亮”:继续深耕“笕十八”等地域文化富矿,将“遇笕”养生品牌做深做实,开发更契合不同人群(尤其是年轻群体)需求的线上线下产品;探索与更多在地企业、机构的深度合作,让笕桥文化IP更加响亮。

文化的力量,在于润物无声,在于生生不息。在笕桥这一年多,我见证了文化如何点亮寻常日子,如何凝聚邻里温情,如何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我深知,文化特派员的工作,是播种,是耕耘,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未来,我将继续扎根笕桥这片沃土,用心用情,与街道、社区、居民携手同行,努力培育更多“文化火种”和“带头人”,让笕桥的文化之树枝繁叶茂,让这份独特的“沁园春”色,滋养更多心灵,让笕桥的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