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兰街道:“桃花坞”里焕新颜
驻点上城区丁兰街道皋城村的省级文化特派员阎敏,最近格外忙碌。
在“桃花坞”项目的工地上,她细致查看着每一处施工细节,紧盯建设进度;随后她又马不停蹄赶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带领几位村民,小心翼翼地将首批“桃花坞出品”的凉茶包分装进环保纸袋。
按照计划,8月15日,600份印有“桃花坞”标识的防暑凉茶包将正式入驻皋城村。这些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富阳研究院精心定制、融入本地绿茶的凉茶,会免费投放在农家乐、文化礼堂、老年活动室等公共空间,并覆盖皋亭山景区及丁兰街道各社区(村)。“这些凉茶不仅仅是解暑的饮品,更是我们‘桃花坞’文化的第一缕芬芳。它融入了皋亭山的绿茶配方,传承了守护生态、深耕文化的理念。”阎敏说道。
“过去都说‘好女不嫁皋城郎’,如今农家乐老板年入几十万元都不稀奇了!”皋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建国一边将印有“桃花坞”标识的标签稳稳贴在凉茶袋上,一边感慨万千。
这里曾因道路泥泞、产业匮乏而被称为“杭州的西伯利亚”。2008年,丁兰街道启动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将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置于首位,一场守护绿水青山的“美颜”革命悄然铺开。2012年,乘着杭州北部旅游开发的东风,丁兰街道又在皋亭山下建起“千桃园”——春日里,7000余株桃花竞相绽放,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赏花、拍照、露营,尽享田园之乐。
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水青山”,直接叩开了乡村文旅融合、产业兴旺的大门,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如今,皋城村29家特色农家乐年收入超28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破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万元。
口袋鼓了,精神更要富足。2024年5月,省级文化特派员阎敏的到来,为皋城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一年间,她系统梳理皋城村独特的“山文化”底蕴与“桃文化”资源,提出打造“杭州桃花坞”,旨在构建一个以生态文化为基底的博物馆集群。
“建一个‘桃花坞’,讲好‘桃文化’故事,不仅能丰富和拓展‘桃文化’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更能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国潮新活力。”如今,这个正在加紧施工的“桃花坞”,外立面被刷成桃红色,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未来还将融合现代文创、中医药养生与桃花祈福等元素,为各个年龄段的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此外,皋城村村史馆已扩建完成,婚俗馆和清廉居也进一步优化升级;集演出舞台、地标建筑、休闲公园、开放市集四位一体的“乡村大舞台项目”将竣工;皋城村医疗服务站装修一新,村民一站式就医、就餐、娱乐等便民服务场景正在加速融合……
眼下的皋城村,正经历着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深挖生态文化价值赋能产业升级”的精彩蝶变。“从‘卖风景’到‘卖文化’,从一时红到持续火。”俞建国站在工地上,想起阎敏说的:“绿水青山是底色,文化才是让风景活起来的魂。”如今,这话正随着每块砖、每片瓦的铺设,从图纸上走下来,变成皋城村实实在在的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