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街道: 烟火巷弄绘新篇
盛夏的吴山,草木葱茏,生机勃发。地处吴山山麓的二十三坊巷片区,在城市更新后焕发着更加充盈的生机与色彩。
漫步晓霞弄,“伍公山”石碑后,富贵蕨、八宝景天、火焰南天竹、亮金女贞球等多种丰富的植物错落生长,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上城区紫阳街道不仅在此还原了《写生珍禽图》中的鸟类造型,更贴心设置了“喂食小屋”,让历史韵味与现代生态理念相互交融。
沿小径前行,便来到了杭州市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之一——拥有322年历史的紫阳书院。街道因地制宜,在此打造了百草园、珍稀植物园、昆虫园、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如今书院成了自然教育的鲜活课堂,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观察自然的窗口,更巧妙地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铺设了食源与庇护所。
一草一木的灵动,背后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深耕。作为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上城正以绿色为底,探索城市与自然共生的路径。其中,从去年紫阳书院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入选杭州市首批市级体验地,到今年晓霞弄“自然小径”项目接力落地,紫阳街道充分挖掘吴山山麓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当中的生物多样性元素,为公众搭建多层次、沉浸式的参与平台和体验空间,让生物多样性从抽象概念变成触手可及的日常。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紫阳街道,这份守护体现在细微之处与点滴之间——
“井圈设计内圆外方,取的是天圆地方的古意。”古井旁,紫阳街道民间古井研究协会会长宁良国正向围拢的孩子们讲解。他身边,一群系着红领巾的“井小二”好奇地踮脚张望。在紫阳街道,这支古井保护巡逻队一直坚持守护着辖区里的古井——不仅要保证水质清澈,更要留住古井承载的文化记忆。
中河岸边,77岁的樊建华带领的党员巡河队已坚守十二载。曾经的中河,商户用河水洗拖把,违规垂钓者屡禁不止。巡河队坚持“大家的河,大家要护”的理念,琢磨出“三聊”工作法:“河边陪聊”拉近距离,跟洗衣的居民唠生态保护的家常;“家常坐聊”撬动人心,让“熟人党员”用亲情化解抵触;“信步闲聊”引导风气,在散步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治理守护双管齐下,中河也从“问题河”蜕变为“水清岸绿、风光如画”的风景线。
绿地上的守护同样动人。夏天连续高温,春江社区1400棵树木面临“烤验”,但社区仅12名社工,该如何守护?“向阳群众”朱树坚志愿服务队主动请缨,启动三伏天“抗旱保绿”攻坚战——顶着烈日为社区绿化“降温解渴”“疏枝固根”……“草木有情,你护它一分,它还你三分绿。”朱树坚的话,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从护井人到“井小二”红领巾,从樊阿姨巡河队到朱树坚志愿服务队,紫阳街道的生态画卷上,每一笔都是全民参与的温度。这些生动的实践也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最好的保护,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受益者。而当烟火巷弄里的寻常百姓都动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便在城市肌理中徐徐铺展,走向和美永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