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文化赋能“桃花坞” 人人都来“露一手”

2025-08-15 10:47:32来源:上城报

桃花手工艺成品

做出“桃花”的村民喜笑颜开

“看着难,实际做起来不复杂,你看我这几朵桃花,都是村民和我一起做的!”在皋城村党群服务中心内,皋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建国坐在村民中间,手持粉色扭扭棒认真缠绕,不时向老师请教细节。

近日,丁兰街道皋城村热闹非凡。省级文化特派员项目“桃花坞”配套的共富工坊启动培训,文化特派员阎敏牵线专业手工艺老师,为40余名村民带来了一堂干货满满的文创技能课。

为何选择扭扭棒?阎敏道出初衷:“桃花花期只有30至40天,可我们想让大家365天都能在‘桃花坞’看到‘桃花’。”桃花手工艺品打破了季节的局限,可以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经多方考察,团队发现扭扭棒易上手、成品逼真度高。她拿起村民们制作的胸针、手环和捧花:“这些都将成为‘桃花坞’的特色标识。”

村民叶爱娥是村里的“能人”,她做的皋城熏鸡冬季十分畅销,但因季节限制收入不稳定。这次特意赶来学技能,第一次接触扭扭棒的她做得格外认真:“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很合适,做做手工、聊聊天不累,还能赚点零用钱就更好了。”叶爱娥笑着说,只要有老师教,自己愿意长期参与。

“我学得慢,但村民都热心教我,文化特派员也一起动手。作为村干部,我得先学会,村民们才更有信心学。”俞建国坦言,自己参与培训不仅是学技能,更想通过行动带动大家积极性,“‘桃花坞’里的文创产品都要有村民的参与度,这样才能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他透露,共富工坊培训村民制作的作品将由村委会统一支付回收,日后会在即将开放的“桃花坞艺术馆”展售。

据俞建国介绍,接下来,“桃花坞”共富工坊还会引入压花、线香等制作技艺,进一步丰富“桃文化”产业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单加工。随着场馆建成和业态完善,不仅村民能通过手工制作增收,村庄也能以文旅融合破题,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不远处的“桃花坞”工地,油漆工人正热火朝天地粉刷。全新的桃花坞艺术馆以玫粉色外衣拥抱着青山绿水,未来还将融合现代文创、中医药养生与桃花祈福等元素;嫩绿色的集装箱吊装在乡村大舞台旁,即将招商引入新业态……那些关于美好乡村的憧憬,正随着每一处建设的推进,悄悄照进现实。

作者:丁兰街道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