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咱家门口那条河 | 十年,70余万字!“希望两条河能变得更美”

2025-08-15 10:42:41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望江街道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上城发布推出“咱家门口那条河”系列报道,邀请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等以亲历者视角讲述身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故事。他们口中的点滴变化,汇聚成了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

讲述人

民间河长 胡福庆

我是望江街道一名离退休党员,也是杭州市首批民间河长。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也是我从事杭州市首批民间河长这份事业的整十年!这十年来,无论刮风下雨,我的巡河工作没有中断过一天。

图片

每天6点左右,我从家里出发,带上钳子、捞竿、垃圾袋、取水样塑料瓶、锤子等工具,到离家1公里外的新开河、新塘河巡河。两条河大约4.2公里,每天早上基本要花2个多小时巡河。

图片

巡河主要先看水,看河里有没有垃圾,颜色有没有不对劲;再探水,探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的排水口;最后取水,测水样的氨氮、总磷等。巡河路上的垃圾,我都会一并捡走。看到有人在做损害河道水质的事情,我就上前制止。遇到雨水口,要把表面的杂物撇开,看看是否被落叶、泥土堵住。要是发现其他问题,我都会及时拍照,反馈到上城区民间河长护水联盟的群里,所以手机内存总不够用。巡完河,我就回到徐家埠社区,开始写巡河日记。

图片

刚开始,我没经验,水质有啥变化、问题解决没,过几天就忘了,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写日记。从开始的三言两语,到后来详细记录透明度、水质、雨水排出口情况等,日记也越写越厚。这十年来,我巡河里程超过了1.5万公里,写下了21本、3700多篇、总计70多万字的巡河日记。我所负责的新开河、新塘河,也从污水横流的臭水河,变成了水清景美的生态河。

图片

最让我激动的是,2023年,我有两本日记被绍兴浙东运河博物馆永久收藏。我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博物馆考察时,在展出日记的展台前驻足许久!我感觉特别自豪和光荣,把新闻给其他民间河长、还有支部里的党员们看,大家都很激动:“老胡你现在名气大了!”但我觉得我只是众多民间河长中的普通一员。

有人问我,都退休了享享清福不好吗,我的回答是,“每天不去河边看一看,心里总感觉不踏实。”看着河道从以前的“水质差、水发黑”,到“无污水、水很清”,再到“水清岸碧、风光好”,更有“白鹭捉泥鳅”的美好画面,不知不觉间已承载了我十年的日日夜夜。“希望两条河能变得更美!”

图片

“河湖的治理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长期坚持”,我今年79岁了,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巡河中来。2023年,在上城区河长办、望江街道的支持下,我先后牵头组建了“先锋护河队”和“星火护河队”。两年来,已经组织60余场活动,涉及8个社区、23个学校,带动党员、社工、居民、中小学生等超1000人次参与巡河。特别是来自崇文实验学校的小志愿者们,他们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的嘱托,认真学习护河知识,踊跃加入巡河队伍。今年,我的团队里还新增了5名“传承人”,看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大家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我觉得很值。

采访感言:

翻看胡爷爷的巡河日记,字里行间都是对绿水青山的执着守护。通过日记,了解胡爷爷的“每日心情”,“听”他笔下与河道工的清晨对话,看晨光熹微时分的河岸风光,感受新开河、新塘河的十年变迁,触摸那些藏在水质记录与草木观察里的生活温度。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