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文化特派员在上城·我们这一年 | 非遗成为居民们可感可触的生活日常

2025-08-15 10:35:59来源:湖滨街道 区文明办

自上城区文化特派员制度全域推行以来,14名文化特派员以专业素养为基、以基层需求为要,至今已派驻一年。在此期间,他们锚定职责坐标,充分释放自身文化积淀与专业势能,聚焦特色项目培育与文化品牌塑造,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的精准送达,有力促进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为回顾工作历程、总结工作成效,现开设“文化特派员在上城・我们这一年”栏目。该栏目将以文化特派员第一视角,呈现工作实践、典型案例,分享心得感悟及未来展望。此栏目旨在提炼工作经验,凝聚各方力量,为上城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当非遗文脉穿入社区生活的肌理,城市街巷便悄然萌发新的生机。一年前,陈如平作为区级文化特派员来到了湖滨街道,选择以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为圆点,以“多彩非遗”画笔,开始为整个街道的文化赋能。这一年,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老物件”,它从人们的记忆中唤醒过来,成为居民手中可感可触的生活日常,成为湖滨街道文化土壤中最具生命力的根系。

深掘在地让非遗资源“活起来”

图片

陈如平深知,非遗的根脉深植于本土,并非带来一套悬浮的“文化套餐”,而是俯身倾听东平巷乃至整个湖滨街道的独特脉动。他通过详实的民间调查与深入走访,拉回了那些具有影响力的非遗线索——从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项目中的盘扣技艺,到湖滨辖区书画爱好者的邵芝岩制笔技艺,再到承载岁月记忆的传统节令美食制作……这些湖滨的非遗技艺宝藏被一一唤醒,将这些非遗技艺重新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之中。他以社区邻里坊为基地,精心打造起“非遗工坊”与微型“非遗展示馆”,让那些非遗技艺与故事又一次回到居民的视野当中,成为社区触手可及的文化景观。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包文其的授课,让在上城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辖区居民感慨:“包老师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来看这门老手艺了,陈老师让它又‘亮’了!”

多彩活动让非遗体验“热起来”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融入当下生活。一年来,陈如平策划组织的“多彩非遗”活动如春雨般浸润湖滨街道的每个角落——

图片

“指尖上的传承”系列工坊:盘扣、剪纸、杭州刺绣、传统糕点制作……居民们在一刀一纸、一折一剪中,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的匠心之美,东平巷的“剪纸兴趣小组”已发展成稳定社团,作品装点了社区公共空间。

图片

银龄时尚示范街的非遗展演:将传统曲艺、江南丝竹请进小广场,让悠扬古韵在寻常巷陌流淌。一场场接地气的演出,成为居民茶余饭后最期盼的文化盛宴。

“岁时节令·非遗味道”主题活动:结合端午、中秋、冬至等传统节日,复原并创新节令非遗美食制作与习俗体验。湖滨合伙人机制下的“社区新春联欢会”活动,让辖区居民同堂笑语,共享春节的阖家欢乐。

图片

“非遗市集”:集成了非遗展、演、传、售等多种形式,让居民近距离的感受与体验各项非遗技艺,拓宽了居民对非遗技艺更为全面认识。据悉,一年内累计开展70余场,覆盖人群超35000人次,非遗从抽象概念变为可亲可感的“身边好物”。

阵地赋能让非遗资源“聚起来”

陈如平以阵地建设为枢纽,切实盘活辖区内企业资源,吸引更多辖区外非遗资源引进到湖滨落地生根。

图片

以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的省级“非遗茶空间”申报工作为契机,挖掘、培育、推荐三家单位,最终都被认定为省级“非遗茶空间”:新华书店“典雅集”成为省首个书店里的“非遗茶空间”;解放路百货商店的“解百1918”成为省首个商业综合体中的“非遗茶空间”;另一家为青藤茶馆的“青藤享茶”,使传统技艺得以从街头巷尾走进文化与商业场所,寻得稳固基石。依托这些平台,联合这些“非遗茶空间”推出系列措施:开设夜校、为传承人提供创作空间、定期举办交流活动、打造联展品牌,从而显著激活了资源聚合效应。昔日沉寂的技艺如遇活水,纷纷焕发生机——老匠人授徒传艺,新创意层出不穷,市民在参与中亲炙文化温度。

阵地赋能,不仅让非遗在此扎根、生长,更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了湖滨的日常肌理,古树新花,生生不息。

居民主角让文化认同“强起来”

图片

陈如平始终坚信,社区文化的真正主体是居民。他的工作核心是“赋能”而非“代劳”。他积极发掘和培育社区内的“非遗达人”“文化热心人”,鼓励居民从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传播者。在湖滨街道,有着30多年历史的“秋红越剧团”在他的支持下,不仅定期活动,还走进街道其他社区传授技艺。青少年更是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小小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让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居民王先生由衷赞叹:“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它就在生活里,就在我们手上,这是咱湖滨人自己的文化自豪!”

品牌辐射让文化能量“联起来”

以“多彩非遗助力社区文化建设”项目为统揽,东平巷社区的成功实践成为闪亮样板,其经验与活力迅速向整个湖滨街道辐射。陈如平积极搭建街道层面的非遗资源共享平台与交流机制,推动各社区特色非遗项目相互展示、学习借鉴。如今,“湖滨合伙人社区新春联欢会”已成为居民年度盛事,“湖滨合伙人”机制成为跨社区联动品牌。非遗的纽带,不仅加深了居民对家园的认同,更紧密了邻里关系,提升了社区凝聚力与治理温度。社区相关负责人深有体会:“非遗活动是润滑剂,把大家的心聚拢了,很多社区事务沟通起来都顺畅多了。”

图片

这一年,陈如平作为文化特派员的脚步踏遍了湖滨的巷弄阡陌,将“多彩非遗”的种子精心播撒。这颗种子在社区沃土中生根、抽枝、绽放,它重塑着居民日常生活的文化质地,也悄然改变着社区的精神容颜。非遗不再是孤立的遗产,而是湖滨街道蓬勃生长的文化力量——它让古老技艺在指尖焕新,让邻里温情在活动中凝聚,更让“我们”共同的文化身份在每一次体验与传承中变得清晰而坚定。未来的日子,当非遗的灯火继续在街巷深处点亮,湖滨的非遗故事,必将更加温暖悠长。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