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老一小” 深化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我是派驻小营街道老浙大社区的市级文化特派员沈泽群,来自杭州职业技术大学,是康复护理学院副教授。
在担任文化特派员的同时,我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要求,文化特派员工作是为基层“送文化、种文化、传文化”的工作。在社区文化工作方面,我还是新兵,我在市委宣传部的调研座谈中说:“虽然我是文化‘特派员’,但是更愿意当‘实习生’。”
担任特派员工作后,我由衷地感到社区工作天地很宽、社区干部本领很大、社区文化大有可为。省市区对文化特派员工作提出了“1+1+N”和打造社区文化品牌的要求,我首先想到的是社区居民群众在文化上的需要是什么?社区工作在文化建设上的基础和特色有什么?我能做什么?
我做特派员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社区居民群众文化需求调研。老浙大社区是中心城区老社区,居民群众素质普遍较高,医教退休人员比较多,在社区文化上与新社区以及农村、城郊居民群众的需求有所不同。我在调研中发现,居民群众对“一老一小”的高层次社区健康、社区公益、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的需求比较迫切。
我想的第二件事是我在做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时候,必须在社区文化原有基础上做,不能另起炉灶,也不能造空中楼阁,要在原有基础上把文化品牌擦得更亮、更有特色,形成文化特派员工作与原有工作的叠加效应。因此,在工作中我多次与社区交流讨论。小营街道和老浙大社区在社区工作特别是社区文化工作上基础很好、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我在与社区马奶奶的交流沟通中感触很大,她是社区工作的专家,现在在社区发挥余热,还推出了“马奶奶工作室”,打造“社区公益圈品牌”,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我提议能否在我的项目方案中主打聚焦社区“一老一小”、深化社区公益圈品牌后,我的思路得到社区的大力支持。
我想的第三件事是我有什么专长、我在社区文化上能做什么?我的专业是康复护理、康复技术教育,我有十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和多年康复教学研究经历。我想我能发挥我的专业特长,针对老年病康复、儿童的心理矫治等社区亟待关注的问题,提出我的专业意见建议。
根据这些情况,我在特派员工作中,聚焦“文化+民生”,聚焦社区“一老一小”,突出社区少儿公益教育、健康文化、社区书画三大特色,深化打造社区“多彩公益圈”文化品牌:
聚焦“一小” 打造社区公益品牌
建立多彩少年“YI”学院,以志愿服务和志愿活动为切口,精心开发少儿公益成长手册,第一批印制500册,与辖区大学路小学、胜利瑞丰幼儿园等合作开展公益实践培养。通过记录少年儿童在社区献爱心、做公益、行孝顺、利他人的点点滴滴,提升少年儿童对公益的感悟,从小培育公益就是生活的理念,萌芽善的种子。
聚焦“一老” 打造社区健康驿站品牌
创新建立社区健康驿站品牌。充分发挥学院康复医疗专业优势,招募杭职康复专业学生志愿者30人,组建“天使志愿团”。组织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情况和社区健康服务需求进行分类筛查,初筛出200多位需要医疗服务的老人,精筛出59位老人的具体疾病病种个性化需求;2024年6月以来累计举办健康讲座10余场;带领学院教师及志愿者上门陪护与康复活动8次;每周三下午常态化开展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活动;结合社区特色与群众需求,联合杭州市康复医院专业团队打造线上300多分钟精品课程《康复护理技术》服务社区老人,累计服务群众超1000人。
聚焦文化传承发展 打造社区书画特色品牌
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组织“我在红巷唱红歌”纳凉晚会、新中国成立75周年篆刻展览、组织放映露天电影2场、开展“我和我的有礼故事”分享活动、“文化进万家 欢乐迎新春”文艺志愿系列活动等,文化惠民3000余人次。对接市书法家协会,累计开展书画公益课程8次,受益人群超2000余人次。社区马奶奶说:“沈老师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师者的责任心”。
我担任文化特派员已经一年了。怎么推进这项工作,我又有一些新的思考。
长期以来,杭州的社区文化工作基础很好,为什么还要派驻文化特派员?我想就是需要我们拓展社区文化工作视野格局,深耕做强社区文化特色品牌;社区文化工作的涵盖面很广,文化特派员工作既要做好“送文化”的文章,更要注重“种文化”和“传文化”,通过“种文化”把文化作为社区工作和居民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传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想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我所在的小营街道和老浙大社区的文化底蕴深厚,怎么系统挖掘特色文化,形成社区特色系列文化图谱,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我相信,通过文化特派员这项创新工作机制,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和杭州的社区文化工作一定能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