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社科讲堂丨婴戏与货担绘就的宋式童真:苏汉臣(196)

2025-08-12 10:39:30来源:区社科联 西湖之声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南宋画史中对三代皆入宫廷为画师的绘画世家进行了专门的记载,“开封苏氏”、“河中马氏”、“钱塘夏氏”等十二大家族名列其中。开封苏氏的开创者就是全能画家苏汉臣,他师法刘宗古,不仅能作山水、花卉、禽鸟,还擅画佛道、仕女,尤精儿童。在宋徽宗年间苏汉臣入职宣和画院待诏,靖康巨变南渡后又复职,根据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的记载“孝宗隆兴初画佛像称旨,授承信郎。”苏汉臣因画艺超群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赐金带。这是宋代画院最高的荣誉,因此还被授予了从九品的武职,成为了朝廷正式的官员。

从黄河岸边的东京梦华到西湖之畔的临安云山,苏汉臣的个人履历虽然与王朝命运同步跌宕,但是画家的笔下却充满了生动的气息,这使他成为两宋宫廷画师中最富“人间烟火气”的一位。他描绘的孩童,色彩明丽却不失清雅,或执花扑蝶,或临水弄鱼,眉宇间的憨态里藏着未加雕琢的鲜活,堪称宋代婴戏画巅峰。他的绘画范式甚至影响了元代何澄、明代吕文英乃至清代的“百子图”系列,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儿童题材”不可绕开的坐标。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秋庭婴戏图》据传就是他的作品。画面里,秋日庭院中身着罗衫的一对姐弟围坐在圆凳旁,聚精会神地玩着推枣磨的游戏,他们专注的神情,肩头滑落的红衫、屏息凝神的小指,以及游戏过程中流露出的天真与乐趣,都被苏汉臣以精湛的技艺捕捉并定格在画布上。这些不掺杂质的瞬间,让“婴戏”超越了题材本身,成了对生命最初状态的礼赞。苏汉臣的名字也成为‌宋代婴戏画的代名词。

苏汉臣还喜爱绘制节庆场景,擅长以工笔重彩细腻刻画市井风情,既有世俗烟火气,又透出‌文人的雅致审美‌。

他的《货郎图》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生动再现了南宋商业的活跃。货郎推着满载货物的推车,周围簇拥着一群欢呼雀跃的孩童——有的踮脚张望担上的玩具,有的追逐嬉闹,还有的已迫不及待地伸手去够小物件,动态各异。画作中的服饰、家具、器物、建筑等细节,成为后世研究宋代‌物质文化史‌的重要图像史料。

苏汉臣通过婴戏图的‌孩童视角‌与货郎图的‌市井笔触‌,将宋代的生活哲学、家庭伦理、物质文化凝结为永恒的艺术形象,就像一面镜子,为我们照见了宋代不曾褪色的童真。他的作品不仅是院体绘画的技艺标杆,更是中国美术史上‌风俗人文精神的里程碑。

苏汉臣的画笔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对快乐的珍视,对陪伴的渴望。随着技术的进步,摄影摄像技术让今天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延续这份童真。父母手机与数码相机镜头里,孩子追泡泡的笑脸,绘本里笨拙却可爱的卡通形象,甚至成年人热衷购买的童年玩具,都成为大家对“婴戏”精神的呼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刻在人类骨子里的温柔是始终不变的。苏汉臣这位‌两宋院体绘画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生平虽然迷雾重重,但他通过传世杰作,替我们把这份温柔,永远绘就在了绢本之上。

作者: 编辑:叶丽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