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涌金楼丨永武缙的存在感

2025-08-11 21:51:43来源:潮新闻

浙江的众多“城市CP”中,“永武缙”(永康、武义、缙云)组合堪称一个样本,它的故事既接地气又充满区域协同的智慧。

在永康市江南街道拱瑞下村,有一条虞舜古道,沿线有古桥、古亭、古井、古庙,曾是永武缙重要古粮道。当地老百姓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种武义的田、住永康的屋、烧缙云的柴。

寥寥数语,道尽了山水相连的天然CP感。

除了地缘相亲,永武缙最硬核的纽带,当属那看得见、摸得着、扎扎实实的五金产业带,这也是它最独特的辨识度。

回望早年,永康集聚了上万家五金企业,囿于土地资源匮乏,不少企业不得不向周边外迁,武义和缙云成了天然的产业承接地。

于是,一幕极具区域特色的“潮汐式迁徙”上演了:当地很多老板,早上从永康驱车出发,半个多小时,便来到缙云的工厂,然后夜幕降临再回到永康的家。

正是这种市场自发的“用脚投票”,以永康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产业带,并迅速问鼎全国。

矛盾也接踵而来。彼时,面对产业外溢,永康显得无能为力,而武义和缙云既喜又忧,喜的是这些企业带动当地工业快速增长,忧的是同质化竞争影响经济质量。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2010年,永康、武义、缙云三地果断“官宣”,共同签署《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产业集群建设。

自此,永武缙在全省的存在感指数级飙升。

早年在武义举行的五金博览会。地方供图

怎么解读这种现象?

过去,浙江县域经济发展靠的是单打独斗,基于地理集聚形成了很多块状经济。然而,任何产业都有“天花板”,受制于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区域协同就成了破局的钥匙,这正是永武缙带来的正向意义。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认为,永武缙的五金产业亦是如此。无论采用多先进的制造工艺,这个行业仍然难以说较多的科技含量,依靠就是集合和集成优势,区域合力抱团发展。

然而,高光时刻并未永驻。

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五金产业处在一个分水岭上,一边是“比谁更便宜”的价格战,另一边是“从能用到好用”全方位升级。

怎么让小五金蜕变成大产业?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或协会,挖空心思想尽了办法。

其中一个做法,通过城市组团给产业集约化“加Buff”。

如2019年,《金义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提出,打造永武缙城镇组团;2021年,永武缙签署政务服务跨市域通办战略合作协议;直至如今,党政代表团“串门互访”,依然是为了做强产业集群。

遗憾的是,从产业合作到政府协同,一套组合拳下来,并没有让永武缙的知名度持续走高。

在浙师大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朱华友看来,永武缙五金产业带虽有名分,但缺乏几分“走心”的落地。

如,产业链内部如何“强链补链”?产业布局怎么更合理?三地创新平台怎么共建?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等……这些关键问题,尚未看到清晰的“施工图”。

“这个产业带不仅要调动三地的积极性,更需要高位统筹、长期规划、落地落细。”朱华友认为,这是解决永武缙存在感时强时弱的最好办法。

不得不说,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憾,也是未来亟待弥补的方向。

在永康的发家史上,曾有一种极具地方辨识度的经济现象——“浪潮经济”。

当一个具有较大利润空间的产品出现时,迅速被永康人“捕捉”到,快速上马、投入竞争,等利润下降后转而寻找下一个产品,从而形成了一波波产业浪潮。

这虽是短缺经济时代的产物,但背后却隐藏着强烈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提高的渴望。对于永武缙这个组合而言,这种敢于逐浪的基因,才是重拾“存在感”的关键所在。


作者:记者 金梁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