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精灵的山水行丨林深时见鹿,青山定然不负人
编者按:安吉小鲵、“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东方宝石”朱鹮……这些活跃在浙江山林、河湖间的“小精灵”,曾经是濒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逐渐在“浙”重生,不仅成为了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更是浙江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浙江在线发起《“美丽中国从哪里来”——“绿”精灵的山水行》蹲点观察报道,记者跟随护林员、保育员一起走近“小精灵”的居住地,捕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展现浙江“向绿而行”的飞跃发展和喜人变化,共同描绘美丽中国的时代新画卷。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浙西北,海拔1700多米的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我国最东南端、遗传多样性基因最丰富的野生华南梅花鹿种群。
云雾笼罩的清晨,59岁的山林巡护员章叔岩踩着露水浸透的山路,又一次举起陪伴他20多年的相机。镜头里,一群华南梅花鹿头顶犄角、身披白色斑点“衣裳”,正在林间悠闲觅食。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种子在浙江的山水间悄然播下;如今,清凉峰深处的呦呦和鸣已响彻群山。从仅存80余头的濒危绝境,到300多头的鹿影蹁跹,这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命运转折,更是临安践行“两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清凉峰上的华南梅花鹿 临安清管局供图
初见便是灭绝边缘
彼时的华南梅花鹿,正走向灭绝边缘。
20世纪60年代,清凉峰的村民大多以“靠山吃山”为生,砍柴放牧、烧炭垦荒。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对农林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竹林、山核桃林广泛取代了自然林地,使得梅花鹿的栖息地被破坏、食物来源减少。同时,频繁的人为活动,对机警胆小的华南梅花鹿来说也会造成干扰,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1991年《西天目山志》记载,野生华南梅花鹿数量十分稀少。
“就像在百亩之大的水域中寻觅一条小鱼,其难度可想而知。”对于寻找野生华南梅花鹿的困境,清管局千顷塘保护站的巡护员章叔岩如此形容,“运气好的话,巡山六七十个小时,才能见到一只梅花鹿。”
随着章叔岩的脚步,记者一行走进蜿蜒狭窄的山林通道,寻觅梅花鹿的足迹。这条巡护通道少有人走,而章叔岩已经走了36年。
每年有超过320天在巡山路上,章叔岩负责的是动植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记录工作。聊起梅花鹿怎么觅食、如何迁徙、追逐打闹场景,他如数家珍。
20多年前的冬天,他听闻有村民曾在千顷塘见过梅花鹿。当时,清凉峰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证明这里有野生梅花鹿的踪迹,当地专门请人上山寻找和拍摄,但都没能成功拍到野生梅花鹿的影像。
章叔岩决定自己去试一试。
为此,他自掏腰包拿出3000多元积蓄,购买了平生第一件“奢侈品”——一台凤凰303K相机。
冬天的清凉峰,山上零下十多度,章叔岩常常要在雪地里蹲守好几个小时,“我们在野外的时候,梅花鹿可能早就发现我们了,走路踩踏的声音会让它突然跑掉,想蹲到鹿可不容易。”
为了拍摄野生梅花鹿,章叔岩几乎跑遍了保护区内每个可能有鹿栖息的山峰。终于,在一个雪后的清晨,他和一头梅花鹿不期而遇。
“咔嚓”,一声颤抖的快门声,国内第一张野生华南梅花鹿影像诞生了。也正是这一“实证”,助力清凉峰成功晋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章叔岩和小鹿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再见已闻呦呦鹿鸣
有了这次相遇的惊喜,章叔岩每次巡山时都多了一份期待,他希望能再次见到梅花鹿,见到更多的梅花鹿。
现实也正如他所愿。
走过几条“鹿道”,再往前,便是清凉峰华南梅花鹿救护繁育试验场。这里地势平缓、草甸翠绿,几名巡护员正细心观测着梅花鹿的行为习性。
章叔岩说,这里是人类与野生华南梅花鹿真正结缘的地方。
2002年,一户村民家中发现了一头刚出生的野生梅花鹿幼崽,随后将它送到保护站进行救助。经过多方协作,小鹿虽被成功救了下来,但如何让它健康地成长,谁也没经验。
“用羊奶试试!”章叔岩所在的巡护队请来养羊户,挤鲜羊奶喂小鹿,并每天记录它的体重、体温。“如果突然有陌生人接近它,它就会惊吓得窜到林子里去,要老半天才给它叫出来,那一天它很可能就体重就不长了。”章叔岩说。
“它是一头母鹿,我们给它取名叫倩倩。”章叔岩告诉记者,他咨询专家了解到,小鹿在接触人类之后,沾染了人类的气息,就算送回大自然,鹿也不会接纳它。
于是,巡护员和当地科研人员把倩倩留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对野生梅花鹿物种的四季习性和动态变化有了更细致的了解。
为了保存华南梅花鹿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起华南梅花鹿种群救护和扩繁的研究。有了饲养倩倩的经验,2006年,保护区成功申报华南梅花鹿种群扩繁研究项目。
20年来,救护繁育试验场由原先的1亩地1只鹿,扩大到如今的180亩,80多头幼鹿从这里出生、生长,最后回归自然。
章叔岩点开手机视频,笑纹里漾着骄傲,他捕捉到的35万份鹿群影像已装满7个移动硬盘,见证着鹿群从“稀客”变“常客”。
清凉峰上的华南梅花鹿 临安清管局供图
扩大种群数量,更大的挑战是修复梅花鹿破碎的栖息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后,保护区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华南梅花鹿栖息地修复工程。
“华南梅花鹿大多喜欢在草甸、稀疏的灌木、矮林活动,万不得已才进入高大乔木密林。随着保护区的严格保护,里头原有的小乔木已成材,灌木林的密度也不断增大,原本适合华南梅花鹿繁行的栖息地变得越来越少。”临安区清管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郭瑞坦言,经过一番研究,他们想到了“开林窗”的方法,又在林间辟出纵横交错的生态廊道,“这样有利于促进低矮灌木和草本更新、方便种群交流,为华南梅花鹿提供更多的食物。”
栖息地修复后的监测显示,华南梅花鹿的活动更加频繁。目前,已改造其栖息地环境1000余亩。
青山定然不负人
青山掩映下,“鹿丁”日渐兴旺,保护区周边村民偶遇梅花鹿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上个月巡山,树林里突然蹿出七头鹿!领头的公鹿角上还缠着藤蔓。”清凉峰村民卢渭仁比划着,手机里存着刚拍的视频,“换20年前,大家遇到鹿,第一个念头是抓去卖钱。现在可不一样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高,见着梅花鹿会悄悄呆在远处不去打扰,欣喜地看着它们吃草觅食。”
如今,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布设着110余台红外相机、30个远程视频监控前端,记录下华南梅花鹿、黑麂、鬣羚等10多种兽类,还有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等30多种鸟类的身影,其中许多都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科技的赋能让守护如虎添翼。保护区先后实施了华南梅花鹿种群动态监测、华南梅花鹿种群健康评价、华南梅花鹿遗传多样性及适宣栖息地评价等措施。通过给放归的华南梅花鹿佩戴野生动物追踪项圈,监测其活动范围、迁移途径及适宜栖息地等信息,还有无人机智慧巡航、立杆式语音播报、护林员智能终端系统……共同织就了生态监测的保护网。
与山林为伴,数据显示,清凉峰保护区内已经记录到6000多种野生动植物。而在更大范围的临安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还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
去年10月,临安的《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施行,37条条文构建起了保护区管理、保护与利用的法治框架,这是浙江首次为“一座山”专门立法,也成为浙江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实践典范。
临安清凉峰 记者 李心怡 摄
好山好水也为人们带来了经济收入。
山脚下,一排排农家乐开得火热。“背靠青山,气温比城里低,许多杭州市区的、嘉兴的、江苏的游客都喜欢夏天来这里住上两天,看看满眼的绿意,吸吸新鲜的空气。”90后农家乐老板阿翔笑着说道,“今年入夏以来,农家乐入住率天天100%,20多个房间的预订已经排到了8月末。”
一些村民还做起了中药材种植的生意。在清凉峰镇马啸村,海拔1000米左右的千亩山地中,村民种起了黄精、重楼、白芨等道地药材,实现了“家门口”的增收致富。
去年,在摩洛哥召开的第3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上,34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代表全票通过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是我国首次以生物圈保护区扩区的方式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站上新起点,清凉峰的守护者们有了更远的眺望。今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召开,清凉峰鹿鸣将通过全球直播,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轻风掠过山脊,鹿群正踏过开满黄堇的山坡,呦呦鸣声与松涛交响。听!这是我们写给青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