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二十三坊巷里,一支队伍接起烟火与诗意

2025-08-07 09:13:53来源:紫阳街道 杭州网

图片

清晨六点,晓霞弄的青石板路还带着露水,68岁的李顺勇已经套上红马甲。这位有着24年社区工作经验的老书记,如今多了个新身份——坊巷长。他弯腰捡起墙角一片废纸,抬头时恰好撞见几个举着相机的年轻人:“姑娘,拍照往这边站,能把望仙阁框进画里。”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二十三坊巷里上演。作为杭州老城区烟火气与网红范儿交织的“双面绣”,这里曾因游客激增、商户扩张陷入治理困局:居民抱怨网红店油烟呛人,商户不满游客乱停车,游客吐槽小巷拥堵……破局的钥匙,藏在2024年夏天拉起的那支坊巷队伍里。

坊巷长织网

从 “多头管” 到 “一起干”

“不是要谁管谁,是大家一起守着过日子。”紫阳街道党群与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宋园华指着墙上的辖区图,红笔圈出的片区里,每个名字都连着一份责任:李顺勇管着中山南路的日常引导,49岁的巴尔干客栈老板梁红兵守着晓霞弄的秩序,75岁的老党员郑抗美成了大马弄摊贩们的“老熟人”。

图片

如今,这支以党员为骨干的队伍已聚起20名坊巷长、57名坊巷员,像一张细密的网,把居民、商户、游客拧成了一股绳。

梁红兵的转变藏着网的温度。改造前,晓霞弄被电瓶车和摊贩堵得水泄不通,“客人拖着行李箱在巷口打转”,五个月的半封闭改造期里,客栈几乎门可罗雀。社区党委带着“街事荟”的议事桌进了巷弄,摊开改造蓝图:电线要入地,青石板要重铺,店招要统一。党员巷长每日来巡查,既是劝导也是打气:“等路通了,客人自然来。”

改造后,晓霞弄成了网红打卡点,梁红兵的客栈入住率提高到90%以上。“阵痛期难熬,但值!”他主动穿上红马甲,成了最较真的坊巷长——既懂商户想多赚钱的心思,也知居民要安静的期盼。从“受害者”到“受益者”再到“参与者”,这道转变的弧线,正是“街事荟”在诗意与烟火间找到的平衡点。

图片

“执法部门上门,有时可能会面临居民的对抗情绪;而邻居一句提醒,商户倒愿把占道的货物往里收收。”十五奎巷社区党委书记潘昀道出柔性治理的妙处。“街事荟”搭起的平台上,商户公约与居民公约相互呼应,大家渐渐明白:市井气不等于脏乱差,热闹里也能藏着整洁。

街巷里的“平衡术”

左手烟火,右手诗意

午后的大马弄,叫卖声与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郑抗美握着个小本子,正给摊贩们“上课”:“李大姐,菜摊往里挪半尺,游客好走路;张师傅,这煤炉换个无烟的,既不呛人,拍出来还好看。”这位做了20年党支部书记的老人,嗓门洪亮。

图片

二十三坊巷的“双面”,在这里碰撞得最激烈:老居民要的是“买把青菜不用绕路”的便利,游客图的是“蹲在巷口吃葱包烩”的烟火,商户盼着“门口热闹好赚钱”。坊巷长们的日常,就是在这些需求里找平衡。

每月例会上,会议室总是坐得满满当当。坊巷长们带着各自的“民情日记”来开例会,郑抗美的本子上贴满了便签,李顺勇的笔锋刚劲有力,梁红兵的字迹里还夹着几个客栈客人的建议。

图片

“例会不是念报告,是‘药方交流会’。”宋园华翻着厚厚的会议记录,里面藏着二十三坊巷治理的长效密码:电瓶车乱停,大家合计着在小区深处辟出两个停车场,由坊巷员轮流引导;网红店装修频繁,就制定“装修公示制”,提前告知居民;游客找不到厕所,便在关键点位设了“坊巷长指路牌”。

针脚里的新生

让“双面绣”越绣越鲜活

如今的二十三坊巷,变化藏在细节里:晓霞弄的墙角多了居民认养的月季,大马弄的摊贩们严守门前的“一米”外摆线;中山南路的网红店门口,游客们排队秩序井然。

图片

紫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治理不是把‘双面’改成‘一面’,是让两面绣得更和谐。” 从“多头管”到“一起干”,从“矛盾点”到“共生面”,二十三坊巷的蜕变证明:当党建的力量深度融入街巷肌理,当党员的先锋作用体现在治理末梢,城市“双面绣”的两面就能绣得更精致、更和谐。

在晓霞弄的“网红回望点”,游客与居民笑着擦肩而过,红马甲在人群中格外显眼。紫阳街道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在二十三坊巷的肌理里,绣出了烟火与诗意共生的新风景。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