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批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证书在丁兰颁发
童子山百草园试验田
8月1日,丁兰街道沿山村热闹非凡,89户村民收到了期盼已久的“绿本本”。当天,全省首批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证发放,涉及山林面积111.09亩,户均年收益预计达4000余元。这不仅是一颗保障林农权益的“定心丸”,也标志着杭州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域迈出突破性一步。
丁兰街道沿山村位于杭州北部,其毗邻的皋亭山是上城唯一一座集体山林,全村拥有林地面积2000余亩。此前,林地分散在287户村民手中,资源碎片化和管理个体化导致林地开发低端、无序,甚至出现毁林开荒、占林堆放等现象,林地带来的唯一收入仅仅是每年5万余元的公益林补偿。
今年2月,丁兰街道沿山村获批全省首个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试点,对1427亩集体山林统一收储管理,其中800余亩山林地实行折股量化到户。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改革后,山林地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林农仅享有集体所有权带来的收益权。”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城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放收益权证,正是确保村民能够共享生态资源增值的红利。
从分散到集中,林地“化零为整”,更要“见绿生金”。“我们计划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区域农林、科技、文旅、康养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丁兰街道沿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金华荣说,今年4月,村里引进“产学研合作中心”,拿出约200亩土地,在童子山百草园试水林下中药材种植。
在童子山百草园试验田里,浙白术、浙贝母、温郁金等中草药遍布各处,村民谢永潮正在除草排水。他不仅拿到了首本收益权证,还参与种植。谢永潮说,家里原本承包了7亩林地,种过龙井茶、雷笋,但都收效甚微,渐渐便荒废了,“山林地改革后,上城请来了磐安的中药材种植专家,每个月都来村里上课指导,大伙的心又热了。你瞧,最快到年底,就有第一波收成了。”
绿色发展的蓝图,需要文化赋能增添灵魂。省级文化特派员阎敏深度参与沿山林下经济发展,以“文化+生态”的创新思路,为改革注入独特活力。活动现场,阎敏结合沿山村山林资源特色与地域文化底蕴,提出“林下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发展路径:一方面挖掘山林中的历史传说、民俗故事,将其融入林下产品包装、文旅体验项目设计,让农产品成为“有故事的伴手礼”,让山林步道变成“可阅读的文化长廊”;另一方面牵线文化领域资源,组织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走进山林,开发森林与传统工艺体验活动,推动林下经济从“卖产品”向“卖体验、卖文化”升级,为山林资源赋予更高附加值,让生态优势更自然地转化为文化吸引力与经济竞争力。
曾经的“沉睡资产”,正在逐渐转化为“致富源泉”。金华荣说,通过规划梳理,目前已确定了40余万元的保底收益,年底将为取得收益权证的农户发放首笔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