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湖滨“老杭州”打开文化“新封面”

2025-08-01 09:57:27来源:上城报

烟火记忆老弄堂 西湖新妆“会客厅”

中山中路康养游步道

全民音乐聚会在湖滨88下沉广场启幕

“建议对邮局进行空间改造,建立时光档案库。”“希望提炼烟火气,引进杭州特色美食。”“借鉴上海愚园路商业历史,重塑街区业态……”

近日,一场文化研讨会在湖滨街道举行,主题是“唤醒中山中路的记忆”。上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们溯源历史,畅想未来,就街区定位、发展规划、提升路径和历史文化挖掘开展“头脑风暴”。

“杭州的灵魂是历史文化名城。”现代人对一条百年老街的“探索欲”,诠释了以文传世、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湖滨,已不仅是杭州“文化客厅”,更成为浙江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时空坐标”。

文化传承并不是博物馆中的叙事和陈列,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需求里,长在产业基因中,融进百姓生活处。怎样打开这扇“老杭州”的“新窗口”?透过一条时尚老街、一片未来秀场、一股最美精神,传统街区文化振兴与现代社区治理融合的“湖滨路径”正清晰刻画。

一条时尚老街

百年中山中路的“逆生长”

当你想触摸杭州的历史,中山中路无疑是上乘之选——青石板路蜿蜒串连,街巷阡陌间,历史仿佛在脚下苏醒,无声讲述着光阴的故事。“走在巷子里,既能感知岁月,又能感受当下,这文脉是活的。”一位老居民感叹道。

中山中路地处上城核心区域,是目前杭州古城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之一。今年,上城在中山中路街区打造“时尚老街”,以综合性街区的模式集聚银发消费、文旅体验、产业融合等,让这条承载着杭州“第一商业街”辉煌记忆的百年街巷,上演一场“逆生长”传奇。

“中山中路复兴要以杭州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承为根基,实现老街不老。”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在挖掘历史文化、重现杭州人记忆的过程中,既要守护其厚重底蕴,也要推进迭代更新,融入时尚元素,在历史与现代交融中焕新发展。

保护为根,活化添翼,创新为魂。3月以来,湖滨街道从“深挖文化根脉,唤醒历史记忆”“调整业态布局,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形态整治,雕琢品质环境”“推进活动赋能,激发街区活力”等方面入手,唤醒记忆,重塑老街。

重塑,首先要“盘家底”。中山中路街区共有329处房产主体,单是从西湖大道到解放路一带,就发现有22处空置房产,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

“这些空间可以招引全龄友好、多元形式的新消费产业。”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在开元路附近,近期多了几家时尚买手店、精品咖啡馆和品质酒店。随着商户的渐次落地,2公里的街区将形成一个个独特的产业“小气候”。

重塑,还要营造“氛围感”。羊坝头附近,一圈99米长的康养游步道已成为周边居民的网红健身地;往前几百米,一个由十二生肖拼成的“寿”字墙绘,记录着《二十四孝》中的感人故事;就连路边的公共座椅,也点缀上了花箱……

“中山中路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可以将艺术文化、居民生活、潮流元素等融合,打造历史和现代交融的时尚街区。”商户代表陆雯建议。今年,湖滨街道对中山中路核心区段公共空间进行全面改造提升,通过修复陈旧设施、保留中式古典建筑、改造街角“碎片空间”等,提升街区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当银发老人身着宋韵新裁走过街巷,当青年创客在墙门前直播文创技艺,“老街不老”续写着中山中路百年荣光。接下来,湖滨街道将通过“全龄友好”与“时尚赋能”双轮驱动,激发文化社群活力,推动老字号传承发展,打造时尚消费场景,串连代际深度交融,推动中山中路蜕变为一个让银发族闪耀、让年轻人驻足、让传统与未来深度对话的时尚人文地标。

一片未来秀场

城市边角的文艺赋美实践

盛夏周末的西湖畔,晚风裹挟着白日的余温。傍晚六点半,湖滨88下沉广场的轮廓在渐次亮起的城市灯火中清晰起来,人潮如约而至,涌向这片音乐热土,一场“零门票、零门槛、零距离”的全民音乐聚会即将启幕。

来往行人驻足于此,或是跟着旋律轻轻跟唱,或举起双手打起节拍,现场弥漫着温馨而热烈的氛围。“我在这儿住了50多年了,家门口有了音乐角,我很喜欢,只要散步经过都会停下来听一会儿。”一曲结束,居民李苑轻轻鼓掌。

今年以来,湖滨街道致力于打造未来城市街头秀场,以“湖滨合伙人”的形式,组织辖区兴趣社团和音乐嘉宾做客音乐角,将音乐与特色场景相融合。

“没想到我们社团能站上舞台,收获这么多歌迷的喜爱。”74岁的李美玉加入青年路社区合唱队已有多年,这一次“家门口的演出”让她备受触动。“这个表演点位非常抢手,合唱队提前一个月才预约到。”

从专业剧团到草根素人,从潮流青年到活力老年,今年以来,湖滨街道围绕塑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IP,打造文艺赋美实践的开放式舞台。

城市未来秀场还通过生动、多元的姿态融入市井日常,构筑起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家园,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居民可亲可近的生活风景。

湖滨街道以“湖滨合伙人”机制为牵引,以居民文艺需求为导向,摸排、规划资源,为群众量身订制“烟火非遗”系列课程,推动“非遗+旅游+生活”深度融合。比如,东平巷社区将“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邵芝岩毛笔制作技艺”“大华书场省非遗曲艺书场”3个非遗项目穿珠引线,形成非遗展示带。

历史可触摸,文化可体验,生活可享受。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街道将依托城市未来秀场建设,深度融合文商旅,努力将其打造成彰显杭州韵味、体现浙江特色的文化地标,为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

一股最美精神

文明共生点亮的城市温度

“对于我们来说,高温天能有个地方歇脚、加水、充电太重要了。现在整条街有十几个点都免费提供服务,送单更有保障了。”外卖骑手小鹏说。

近日,湖滨街道在中山中路发起“滨凉一夏”送清凉活动,沿街12家“湖滨合伙人”商户企业积极响应,免费提供凉茶、防暑药品及纳凉休息等,为奔忙的新就业群体、户外工作者和市民游客打造触手可及的“清凉驿站”。

“一杯凉茶,链接的是商业活力和社区温情。”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活动是探索“商居共融、善行共享”基层治理新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盘活商户资源、精准对接多元群体需求,不仅送出了夏日清凉,更传递了城市善意,为打造有温度、有活力的高品质街区提供了“湖滨样本”。

文化,即“人化”。湖滨街道作为“最美人墙”发源地,近年来全面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协同发力、一体发展,将“最美人墙”文明示范、新就业群体友好关怀、智慧商圈创新治理有机融合,深刻诠释如何将文明新风从个体行为上升为城市风尚,让高效运转的城市商圈始终流淌着可感知的温情。

志愿服务是湖滨最温暖的文明名片。运行十年的“最美人墙”,今年首次尝试在暑期“上线”。“比天气更热的是大家的参与热情。”上城区晴雨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沈廷冲说,通知发出不到半天,报名人数就超出了既定计划。

对新就业群体的关怀,让商圈有了更多暖“新”细节。商圈里,300个骑手专属停车位清晰醒目,100余家爱“新”商户推出了面向小哥的专属优惠服务;街巷中,249组充电柜随时待命,全域覆盖的“小哥码”畅行无阻。今年暑期开始,湖滨商圈还在综合体电梯里上线了“等我10秒钟”提示牌,呼吁顾客多给骑手一点时间,商家们主动腾出放餐区,让他们能快速交接。

如今的湖滨,文明新风拂面而来,正日益成为居民乐享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城市展示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文明风尚的建设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湖滨将不断以文化浸润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通过既塑“形”更铸“魂”,让“最美湖滨”的文明之花常开长盛。

(据7月28日《浙江日报》 文字/张梦月 褚陈静 许立瑾 叶佳琳)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