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文润之江丨攀文艺高峰 创时代经典 浙江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20周年纪事

2025-07-17 11:55:57来源:潮新闻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为时代和人民奉献精品力作,为繁荣发展浙江文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作出一系列部署: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扶持和推动文艺、社科、新闻、出版四类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大省品位。

20年来,浙江围绕时代所需、人民所盼,持续推动文化精品工程走深走实。59部浙产作品先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美术奖、兰亭奖、山花奖、中国版权金奖获奖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电视剧《狂飙》、越剧《新龙门客栈》、游戏《黑神话:悟空》等浙产精品广受好评、破圈出圈……

用精品讲好新时代故事,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力攀登文艺高峰,努力创作出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

讴歌时代,打造佳作

2005年11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驾驭奔腾激荡的时代,去观察风云变幻的世界,去认识扑朔迷离的生活,从而构思出真正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传世佳作,塑造出真正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2009年,《军民抗台风图》与另外112件美术精品,作为浙江美术馆开馆展作品,出现在“历史的凝眸·浙江历史文化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大展”上。

“这是浙江国画界的一次总动员。”在《军民抗台风图》创作者花俊心里,“历史的凝眸”这样的重大工程式创作方式仍然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说,浙江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最大的意义,是在组织本地区艺术家用美术形式反映本地区重大历史文化题材上,开创了全国的先河。

一个个拂动新时代的现实命题,一次次激发新创作的澎湃热情,浙江文艺界在影视创作、戏剧、图书等多个领域,推出了一批重磅文艺精品。

历时8年的“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推出了101件反映近现代浙江发展成就的精品力作;大型交响诗画文艺演出《百年红船 扬帆远航》广受好评,歌剧《红船》、越剧《核桃树之恋》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越剧《钱塘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大浪淘沙》等4部浙产剧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体育题材电影《热烈》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前上映叫好又叫座;“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于党的二十大前夕在国博展出;《红船启航》等数十部主题出版物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在满足当前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多元、多样、多变的同时,浙江高扬先进文化旗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率先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杭州、金华等地相继制定出台多项指导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政策文件,覆盖影视、舞台艺术、视觉艺术、文学、出版等多个艺术门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浙江省文艺作品的重大奖项全面突破,在全国“五个一工程”、“文华奖”、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美展等多个国家级文艺奖项评选中全面打赢“翻身仗”。第十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浙江共12部作品入选,覆盖所有8个门类,首次实现获奖门类大满贯,获奖数量、门类、排名均创奖项改革以来历史最佳成绩。

目前,省委宣传部正联动省文广旅厅、省文联、省作协等行业主管部门,推出浙产好剧“四个一百”工程、“浙里大戏”攀峰计划、“新时代 新征程”重大题材美术精品创作工程、新时代文学精品攀峰行动等一批重点抓手,分门别类打造文艺创作重点题材库,力求将一件件文艺精品真正塑造成“时代纪念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全省人民的伟大实践以及体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

编剧高满堂仍然记得他创作《温州一家人》的那三年,吃着地道的温州烧饼、喝着当地的鱼丸汤,走访了200多名温州创业者;

《鸡毛飞上天》的编剧申捷前前后后去了义乌8次。他和义乌小商贩打成了一片,跟着他们进货、卖货,和顾客聊天、砍价,浑然忘了自己编剧的身份。

越是深入,越能感受到这个大时代的激情。深切体验社会实践,深入思考社会生活,深情热爱人民大众,从浙江人民改革开放的实践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现实中发现新题材,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大批浙产好剧相继问世。《狂飙》《藏海传》等多部浙产剧成为现象级作品,《外交风云》等共23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我们这十年》等9部电视剧获“飞天奖”,《送你一朵小红花》等5部影片获“华表奖”,《妈妈!》等9部影片获“金鸡奖”,《西泠印社》《定风波》2部纪录片获“星光奖”……

“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生活、群众始终是优秀作品的活力与魅力所依、价值和意义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说。

2006年11月,浙江婺剧团成立50周年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贺信捎来了温暖的嘱托,希望他们“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一年年,一代代,这句温暖的嘱托牢记在浙婺人心中。

2025年3月,金华浦江郑宅镇“江南第一家”牌坊的演出现场,骤降的气温敌不过戏迷的热情,戏台前数十排座位早早坐满,晚来的村民甚至站在了电动三轮车上。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院长王晓平说:“一天到晚重复演那几台戏,老百姓是不买账的。”但老戏怎么磨出新感觉?我们上上下下都明白,要到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乡村、街道的戏台上去磨,那里有最懂戏的老百姓。

“我很喜欢这样的场面,这是我们的土壤、我们的根基。”即便是在各种各样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梅花奖得主、著名婺剧演员楼胜在演绎《白蛇》里许仙的十三跌时总是一丝不苟,他说:“村里的人懂戏,稍微悠着点,他们都知道。”

婺剧团的年均演出场次保持在500场左右,成为国内最活跃的文艺院团之一。楼胜说:“婺剧来自民间,很草根。再好的戏,先要让他们看得懂,看得有味。”

持续创新,代代相承

2025年,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开始了全国巡演,每到一处,都是一票难求。其中,年轻观众占了绝大多数,成了观剧主力。

在此之前,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另一出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早已红遍全国,成为现象级产品,短短一年多时间,该剧上演了300余场,场场爆满。陈丽君、李云霄成为了耀眼的明星组合。

频频出圈的背后,正是浙江文化精品工程一以贯之的追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是成就文艺事业的必由之路”。

以什么样的作品,去回馈这个火热时代的启示,也成为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

传统与新兴剧烈碰撞,迸发出越来越多富有创意的文艺火花。守正创新之中,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之作不断涌现。

传统精品戏《白蛇》被浙江婺剧团几代婺剧人当成了新戏。面对不同的观众和不同的演出环境,反复进行创新编排,“都市版”能走进各地剧场参加巡回演出,“乡土版”能深入田间地头,“国际版”能让语言不通的外国友人如痴如醉。

2025年,浙产剧《黄雀》《我的后半生》接连在央视热播,用创新为观众打开新的叙事角度。前者以独特的反扒故事为切口,后者直面老年人情感需求,填补了国产剧市场在该类型上的空白。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也离不开人才代代相承。

梅花奖得主、著名婺剧演员陈美兰在不到40岁、正处于艺术巅峰时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看不懂的决定:让台。

于是,《白蛇前传》《昆仑女》《穆桂英》等陈美兰的代表作,成了成就杨霞云、陈丽俐等年轻演员的大舞台。

今年5月,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出品的昆剧《盛世红妆》在杭州蝴蝶剧场首演,剧中浙昆“代”字辈青年演员集体亮相,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代际传承,集结于一出戏中。

文艺人才成长,不仅要靠自我奋斗,也离不开集体智慧和组织保障。

近年来,浙江持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生态链改革,文艺精品创作组织体系、引导体系、激励体系不断完善。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每年出资1.3亿元,资助广播电视、舞台艺术等六大门类文艺作品创作。2025年,资助金额和资助门类都有明显提升和拓展。浙江不断搭建有力平台,精准指导人才培养,在之江编剧村开出电视剧网络剧精品创作编剧高级研修班,旨在发掘培养编剧人才;打造中国网络作家村、浙江文艺创研中心等,持续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动力和创新能力。省委宣传部推出每届奖励最高3亿元的“之江潮”文化奖,对为浙江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

作者:记者 竺大文 朱平 林婧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