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之江丨“浙产好剧”成为国产剧市场中坚力量 让更多“藏海传”涌现
2025年上半年,共有21部“浙产好剧”首播,相较去年同期增长50%。接下来,《太平年》《球状闪电》等多部待播剧已蓄势待发。从获奖层面看,浙江也迎来丰收,在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评选中,共有4部浙产剧获优秀电视剧奖,获奖数和上海并列全国第一,创造历史最佳成绩。
荧屏好剧浙江制造,正成为一个鲜明标签。
文化精品工程实施20年来,一批浙江创作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电视剧,以多元类型和创新表达构建起浙产剧的创作图谱,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当前已成为国产剧市场不容小觑的中坚力量。
独到的眼光
从创新呈现扫黑除恶题材的《狂飙》、开创“刑侦+时代寓言”模式的《黄雀》,到构建古装剧新历史主义表达的《藏海传》、实现工业题材硬核表达的《淬火年代》等等,这些风格各异、类型丰富的剧集,差异化满足了当下观众多元的审美需求,从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推动着国剧创作发展。
这背后,是影视浙军在挑选剧集选题上独到的眼光。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教授、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丁莉丽对这种具有开创性的眼光表示赞同,“其中蕴含着对时代的体悟、对趋势的敏感。”
在她看来,从《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到现在,浙江电视剧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浙产好剧之所以能把握时代脉搏、领风气之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浙江丰厚的文化基因、浙江文化发展的长足优势。
不久前热播的《藏海传》就让许多业内人士称赞,这部剧展现出了探索的先锋意识。“这是一个原创故事,刚开始写剧本时,信息非常有限,只有主角名字和几个片段。”《藏海传》编剧赵柳逸记得,仅确定剧集类型,她就花了2年时间。
期间,赵柳逸写了多个版本的剧本,悬疑、探案、复仇等都尝试过,“每个版本我都写了十几集,但总觉得差点意思。”如何才能在同类型题材中脱颖而出?最终,她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灵感,为剧集定下基调——以堪舆术和纵横术为手段的复仇权谋,用悬疑线为隐线穿插全剧。
作为浙江影视龙头企业的华策集团,在选题规划上也坚持前瞻性和引领性。集团总裁傅斌星说:“对市场上已有的同类型题材,我们会挖掘新亮点改编,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突破性题材,我们也愿意深入调研、精心打磨,为行业开拓新的内容领域。”
比如,正在制作的《太平年》,以稀缺的五代十国题材为切口,将挖掘历史题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观照。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的一类,需要引领观众和市场,而不是一味迎合。”丁莉丽建议,接下来,浙产剧可以从浙江深厚的人文底蕴中抓亮点,创作出更多时代标杆之作。
情绪的共鸣
创作《藏海传》时,赵柳逸写每一场戏前都会思考观众的情绪。她说,这部剧采用强情节、强情绪的创作方式,屡次把主角逼到绝境,就是要让观众为藏海提心吊胆,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这样大家才愿意继续看下去。每一次,她都会问自己:把主角逼到这个境地,戏好看吗?“如果连我都不觉得好看,那观众凭什么来看呢?”
写藏海这个人物时,她常写着写着就泪流满面,“我跟藏海一起经历他的苦难、感受他的悲伤。这时的藏海已经不是纸片人,而有了生命力。”
“观众很聪明,他们能通过作品感知创作者的情绪,永远不要去强行灌输道理。”入行至今,赵柳逸始终坚持要让角色和故事实现跟观众的情感连接。她尊重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哪怕是配角,也要尽量给他台词和性格,哪怕是过场戏,也要注入情绪。
“什么是好看的电视剧?就是要切中观众的情感。”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顾晓燕看来,观众对好作品的标准是有共性的。比如现在的长短剧之争,短剧中的“钩子”,在长剧中就是悬念,这些设计在经典的戏曲作品中也常出现。最关键是要让观众愿意看下去,这是大众艺术不变的创作规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那些获得高口碑的《县委大院》《小巷人家》等浙产剧中,我们都能发现这一点。不论哪类题材,创作者都会深入生活的肌理、探究生活的本质、走进人物的内心,坚持剧集要打动自己、打动观众。
完善的服务
上世纪90年代,整个国家的电视剧创作体制进入阵痛期,随着一批影视制作公司蓬勃兴起,一个争议在影视界中出现:民营企业到底能不能做文化产业?2005年,浙江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这让浙江民营影视企业家们意识到:机遇来了。
从“小作坊”到影视集团,回望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华策集团董事长赵依芳很感慨:“华策的发展,离不开浙江这片沃土,华策的主阵地,也永远在浙江。”
此后,浙江出台了系列支持、引导和管理政策,助力更多浙产剧登“高原”、攀“高峰”。
于2020年开始启动申报的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每年出资1.3亿元,单个项目最高资助金额达1000万元,《狂飙》《藏海传》等都是该基金的重点资助项目;由省委宣传部印发的《浙江省“之江潮”文化奖评选办法(试行)》从今年开始每三年评选一次,聚焦理论、文学、影视等领域的创新性、突破性成果,鼓励扶持优秀作品。还有深化实施工作推进专班机制、题材规划调整机制、剧本审读引导机制、拍摄跟踪督导机制、完成剧的预审机制、专家培训责任机制等全流程服务管理措施……
至今,浙江已成为中国影视创作最为活跃的省域板块之一,影视制作机构超过4000家,影视基地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象山影视城文化产业集团影视服务部经理郑增介绍,“如今象山影视城有襄阳城、唐城等实景拍摄基地和30多个专业影棚。接下来,还将扩大实景地规模,打造演员村、编剧村,建设高科技摄影棚等,为剧组提供更全面周到的服务。”
“现在一部剧能被称为精品,不仅要内容精品化,也要服化道的精品化。”顾晓燕说,浙江人敢想敢干,既有横店、象山等专业化影视基地,也有从立项到播出全流程的服务管理措施,这都是拍出一部好剧的能力和底气。
这些强有力的支持,一步步打响着“浙产好剧”的品牌,让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藏海传”得以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