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在清波,夜校吸引年轻人来做“生活艺术家”
日前,《人民日报》刊载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艺术夜校,激发潜能的精神夜航》一文,以清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夜校为缩影,简析当下艺术夜校的发展概貌及提质建议。
作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创新举措,艺术夜校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升级。一起来看“国美夜校”清波站详情↓↓
2024年4月,清波街道联合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在清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落地杭州市首个街道级“国美夜校”清波站。
目前在“国美夜校”清波站已开设篆刻、丙烯马克笔插画、汉服制作、感性速写等涵盖书法绘画、传统手艺、生活美育等课程9种,开课15次,固定学员突破300+,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精神文化追求。
夜校精准切中年轻人的精神刚需
当城市华灯初上,清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却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篆刻刀在石料上刻下时间的印记、丙烯马克笔在画纸上晕染着天马行空、汉服的针脚穿梭着古今对话……这个以“做生活艺术家”为号召的空间内,不仅有清波辖区内的居民积极参与,更吸引了省内外的艺术爱好者前来。
“国美夜校”清波站的火爆绝非偶然,其核心秘诀在于精准切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刚需。课程设置跳脱传统艺术教育的严肃框架,紧扣“生活艺术家”定位,强调“所学即所用”,将审美力直接注入日常生活,让艺术真正“可用、可感、可分享”。
课程中,“感性速写”鼓励学员抛开技法束缚,用线条释放情绪;篆刻课在方寸之石上的专注雕琢,成为对抗浮躁的“冥想术”;汉服制作课不仅传授技艺,更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线下社群……在这里,“艺术夜校”已经不仅仅是课程体系,更是心灵解压场、兴趣社交圈和生活美学的深度体验空间。
艺术与生活深度融合
党群服务中心变“心灵栖息地”
“国美夜校”清波站的成功,更在于它打破了高校艺术资源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壁垒。“院地合作”机制实现双向赋能共赢,中国美院的专业师资走出象牙塔,将学院派的审美理念与精湛技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社区课程,让普通人也能接触顶尖艺术滋养;清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则巧妙实现功能叠加与空间赋能,白天作为服务居民、议事协商的场所,夜晚则化身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美育客厅”,让优质美育资源直达千家万户。
专业艺术资源与基层公共空间深度融合,打破了艺术殿堂与社区生活的藩篱。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便捷接触优质艺术资源,党群服务中心也因此成为更具人文温度与吸引力的“社区会客厅”,艺术的高雅性与基层阵地的亲民性在此完美交融。清波街道90后小曹说,现在下班后来西湖边的党群“学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里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居民共建共享
共铸艺术“生态圈”
“国美夜校”清波站不仅是300余名年轻人争相“秒抢”的艺术课堂,更孵化出校地共建共享的生态圈——青年艺术家联展绽放创意、艺术市集涌动烟火气、女性沙龙传递力量……艺术在此真正成为联结高校、社区与个体的生命纽带。
清波街道逐渐成为青年艺术家的“首秀舞台”,共同举办秋叶艺术节、青年艺术家联展、南山艺市等艺术活动,70%作品来自中国美院在校生。中国美院的社会美育理想,通过清波的烟火街巷落地生根,校地共建共享的艺术市集、艺术节日、艺术联展、艺术沙龙,恰如一条条延伸的纽带,将普通人的艺术梦想、高校资源、社区温度紧密交织,最终织就一张让社区更温暖、让街区更活力的艺术之网。